关闭“229”、新增“95”,呷哺呷哺为何“边关边开”?_1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给线下餐饮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餐饮收入为4.69万亿元。其中,2021年新注册成立火锅企业达5万家以上,但火锅行业的整体营业额仍未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与此同时,随着此前海底捞巨亏业绩的披露,市场也开始将目光投向另一上市连锁企业呷哺呷哺。
凑凑映衬之下,呷哺呷哺或面临“老化”?
3月28日晚间,连锁火锅品牌呷哺呷哺发布了2021年业绩公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61.47亿元,同比上涨12.7%,超越疫情前2019年的营收水平。
其中,呷哺呷哺餐厅收入仍为集团主要收入来源,占总收入的比重达57.3%,收入增幅约为1.2%;同时,湊湊餐厅也贡献了39.3%的收入,营收规模超23亿元,取得同比近40%的增长。
从分地区经营数据看,2021年,经过门店调整,呷哺呷哺餐厅在一线城市的门店数占比显著提高,贡献了超8%的收入增长。另一品牌湊湊在二线城市门店的总收入已超一线城市,成为业绩增长的新引擎;此外,湊湊在三线城市和香港门店的业绩表现较好,前者门店营收同比增长近2倍,后者营收也取得近9成的增幅。
而相较于湊湊的强劲增长,有观点认为呷哺呷哺品牌呈“老化”倾向,如何应对和破局?
对此,呷哺集团方面回应表示,湊湊的发展的确在行业表现突出,但呷哺呷哺也拥有非常优秀的基因,自呷哺呷哺2014年上市以来,业绩基本上保持了连年增长的态势。2014年至2021年,呷哺呷哺年均业绩增幅达到15.7%,这个数据上超于餐饮行业增幅(约7.7%)一倍以上的;过去8年,呷哺呷哺年均利润达2.18亿元,平均一家火锅店每年可以赚近250万,可以说,这是个非常赚钱的品牌。随着亏损门店的关闭和多举措优化,呷哺呷哺将重新出发,2022年更加聚焦Z时代消费群体,通过社交平台、电商平台等多渠道进一步探索呷哺呷哺发展的无限可能。
边关边开,意欲何为?
此外,可观的营收背后,还存在呷哺集团年度由盈转亏的“尴尬”情况。2021年,因疫情和关闭亏损门店的一次性不利影响等,呷哺呷哺经历了2014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亏损额达2.13亿元。
公告称,由于前管理人员开设的多数餐厅所在位置无法突出呷哺呷哺高性价比品牌形象,及疫情影响等商业原因导致部分餐厅关闭。截至2021年末,呷哺集团共关闭229家亏损餐厅,均为呷哺呷哺餐厅。
据蓝鲸财经此前报道,2021年5月,呷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贺光启在重新上任集团CEO后,曾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走访全国各大门店,发现有不少餐厅选址出现严重错误的现象。为减少进一步亏损,维护股东、员工、消费者的利益,贺光启在去年推出了“五大革新战略”,包括关闭呷哺呷哺亏损门店及品牌回归大众消费路线的举措。
彼时,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分析表示,关闭亏损门店可以提升单店的收益率,即便造成了一定的非经营性亏损,那这种亏损也是具有希望的,目的是为了甩掉历史包袱而轻装前进,获得更大的增长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与关店一同进行的,还有公司年内新增95家餐厅的举措,其中包含52家呷哺呷哺餐厅和43家湊湊餐厅。
而“一边关店,一边开店”的经营行为,也曾受到外界质疑。
针对此,呷哺集团方面回应表示,一方面,2021年关闭的229家餐厅,均为亏损门店,且因前期选址就出现了严重的错误,即便长期投入也难获利,因此,经过多方评估后,选择“断臂止血”关闭餐厅后重新出发;另一方面,餐饮受疫情影响严重,甚至出现了重新洗牌的局面,呷哺集团作为餐饮头部企业,在“危”的情况下也要看见和抓住“机遇”,在好的商业地段也继续保持扩张战略,因此新开设了95家餐厅。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公司共经营1024家直营餐厅,呷哺呷哺餐厅达841家,湊湊餐厅达183家。关于此前关闭的229家餐厅员工,呷哺透露,并未主动裁员,而是根据不同岗位调整到相应门店。
2022年,呷哺集团表示,计划新开设门店156家,选址上倾向于市场潜力大、发展基础好的地区。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地区之外开店的进程将加快,包含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内,均会有新的门店开张。
而除扩张计划以外,公司在数字化系统、新品牌呷哺“X”打造等方面也会有进一步投入。事实上,这对于资金需求不小,那么,基于此,公司是否又会有相关的融资计划?
谈及于此,呷哺方面向记者表示,公司账上资金充足,暂无任何融资计划。“呷哺集团整体策略的积极转变,与公司长期以来稳定的财务结构密不可分。2021年业绩公告数据显示,集团账面流动资产在20亿元左右,其中近一半是现金。集团资产负债比率低于60%,财务结构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支持公司的扩张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