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蝴蝶效应无数行业陷入险境也有无数行业在危机中崛起.
疫情下的蝴蝶效应:无数行业陷入险境也有无数行业在“危机”中崛起
2019年12月6日,那句从土味视频出圈的“我太南了”,成功入选“2019年中国媒体十大流行语”。这枚四字新语,传递了当代人对生活困境的焦虑和无力感,在近一个月来的疫情笼罩中,成为映照当下的最贴切表达。
受疫情影响,旅游行业被按下暂停键,餐饮业被迫停止运营,以及由于院线关闭、春节档集体撤出,娱乐行业也备受打击。据恒大研究院此前发布的《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与政策建议》,今年仅餐饮行业在春节期间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5000亿元;而三个行业加起来,直接经济损失或超万亿。
然而,疫情也也引爆了一些新的商业需求,催生了传统商业的升级迭代。而随着疫情防治工作的有效进展,随之到来的消费复苏也是指日可待。
不管怎么说,这场疫情都必将深刻改变中国。疫情之下,哪下行业正被无情挤压?疫情之后,又有哪些行业将迎来复苏、甚至报复性增长?哪些行业蓄势待发,准备迎接新的商业机会?
01
史上最“南”求职季
网上有个段子,“16届真的太难了,高考碰上全国卷改革,大学发现师范专业的要开始自考教资,作为应届毕业生准备找工作还碰上了疫情。”
调侃之余,现实往往是骨感中还带着刺。
数据显示,2020年应届高校毕业生有874万,同比增长40万,创下历史新高,而考研未上榜人数超过260万。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将加入到庞大的求职队伍当中。与此同时,多数企业原定于今年三月举行的春季校招,都已被取消或推迟。
据BOSS直聘发布的《2020年春节后十天人才趋势观察》显示,应届生新增岗位规模同比下降49%;而作为应届生岗位的创造主体,百人以下小微企业的应届生需求,同比降幅达60%。
从行业来看,除房地产外,其余行业大类的新增应届生需求全线下降。其中,广告/传媒、汽车行业的应届生需求跌幅超过65%。而近两年应届生关注度最高的五大行业: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专业服务和消费品行业,新增应届生岗位平均降幅达35.7%。
从岗位来看,近几年吸纳应届生最多的15个岗位,整体需求也明显减少。其中,内容编辑、文案策划岗位等线下文娱产业遭到重击,新增需求下降超过七成。
一增一减之下,今年应届生有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境地。
除去春招,往年春节过后也是企业集中释放新增岗位、人才积极求职或跳槽的旺季,但因为这场疫情,停业、延迟复工、生存困难等一连串问题接踵而来,大量企业选择缩招甚至停招,直接导致市场招聘岗位减少。2020年求职季似乎还没到来就已经转冷。
《2020年春节后十天人才趋势观察》显示,2020年春节后十天,就业市场新增招聘需求较2019年同期减半,而跟普通人关系较大的百人以下小微企业,新增人才需求锐减61%,占整体需求的44%,较2019年同期降低了8.7%。
同时,出于求职紧迫性、职业发展连续性和生计等切实考虑,人才端的求职积极性受疫情影响小于需求端,2020年春节后十天的活跃求职人才规模,较2019年同期下降30%。BOSS直聘《2020春节后求职情况调研》也显示,47%的求职者按计划在2月3日前启动密集求职,16.5%于大年初六、初七已经开始求职。
两者对比,可以发现存在大量求职者在面对不断减少的岗位,而我们还要看到,企业在种种重压之下,缓解自身压力的途径除了关闭招聘窗口之外,裁员也是选项之一。而对于那些因此丢掉工作的人来说,那句“时运抛弃你,不打一声招呼”可谓一语成谶。
02
被无情挤压的行业生存百态
据齐鲁人才网统计,本次疫情受损最严重的行业分别为餐饮、酒店住宿、旅游业、文体娱乐、房地产等。
“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西贝餐饮董事长贾国龙的一番话引发了舆论哗然;海底捞中国大陆所有门店“熄火”,中信建投估计,仅海底捞2020年应收账款损失或将高达50亿元,归母净利润将损失约5.8亿元;北京最大的KTV――K歌之王宣布破产关店,王思聪曾在此一夜消费250万;国内最大PHP培训学校兄弟连教育停止运营,员工全部遣散……
疫情之下,似乎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或大或小的生存危机。
在豆瓣话题#疫情对你的行业或工作有什么影响#下,共有8470人关注,880多万浏览,2640人写下疫情对自己行业的打击。我们或许可借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揣度出疫情对各行各业、乃至对每个普通人的影响。
1、餐饮:“我自己在冷清的商场里守着店铺”
@vi:自己开了个小小的奶茶店,不为了赚大钱,纯粹是喜欢。
20来平米,招了两个投缘的弟弟妹妹,月均营业额在三四万,两个人工资支出接近一万,没算我自己的工资。月底盈利几千块。寒暑假能有一两万的盈利。每天工作辛苦但也乐乐呵呵。
本想趁着过年挣点钱,还清创业初期的饥荒,囤了比平时多三倍的货。这个春节停业了,两万多的货压着,房租一个月五千多照付。亏啥不能亏孩子,给两个员工发基本工资。
我自己在冷清的商场里守着店铺,年三十干到初四,免租期间在家休息了12天,最近又开业了。
商场防疫期间不允许开空调,又冷又空旷,每天就这么熬着。持续两个月我就要倒闭并负债累累了。本身不是疫情重区且家人身体健康已非常满足,至于店铺困难,我只能归结为人生挫折,至于帮扶,不敢奢望。
2、影视:“红毯湿了,灯灭了,能不能活下来看天命”
@黄色的林二:经济寒冬加上疫情,活得都很艰难。
这次疫情让我明白了一件事:以前看影视行业处在镁光灯下,红毯之上,错误地以为影视行业是社会喉舌,潮流尖端,引领着文化走向。谁知道一个大浪拍来,红毯湿了,灯灭了,别说走向了,自己能不能活下来都看天命。
影视、文化之类的行业其实特别脆弱,完全依赖于国运、环境。从来不是我们拍什么社会看什么,而是社会看什么,我们拍什么。国家飘零,杜甫悲吟;社稷强盛,李白豪放;祖国屹立,《战狼》崛起;疫情发生,大家都来看《流感》。
什么流量、明星,自以为玩弄粉丝真心。真正到了生死关头,大白菜才是真的流量,口罩才是心底的爱豆。流量明星跟口红一样,都是在困难时期可以抛弃的东西。影视的浮华和消费主义泡沫,在疫情面前,甚至在过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暂时消失不见。实用主义才是第一要务。
所以在创作时,那些飘忽的,自以为高端的,只能游荡一时。真正扎根于生活里,才是真正的创作,才不至于被时代的浪潮连根拔起。
3、旅游:“别的行业再过半个月能复苏,我们至少要熬两个月”
@么麻达:自己加盟了一个旅行社门店,本来准备过完春节再开一家,现在看来只能再缓缓了,疫情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行业了,春节那几天每天都接客人的退团电话。
退团核损失的,碰到理解的客人还好,碰到不理解的客人只能他在电话那头吼,我在这头默默流泪。大家都不容易,房租还得交,员工工资也得发,别的行业再过半个月应该就能复苏,我们保守估计至少还得熬两个月,2020年注定是艰难的一年。。。。
再说说好处吧,终于不用每天捧着手机生怕错过客户信息了,忽然觉得世界都安静了,心也静了下来,把之前想看的剧刷了起来,闲暇之余做做饭,练练字,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
4、民宿:“听到别的行业业绩腰斩都心生羡慕,因为我们直接挂零”
@一条:2020年初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民宿行业几乎彻底归零。有人每月房租成本逼近200万,如果再无订单,活不过一个月;有人投资2000万的店正准备开业,迎面赶上肺炎肆虐,只好就地解散员工。有业主说,听到别的行业抱怨被腰斩都心生羡慕,因为民宿是直接业绩挂零。
Davy经营的城市艺术民宿,考虑到春节主要是家庭出游,对厨房使用需求高,刚刚采买了大量厨房电器、厨具、餐具。1月26日,几乎所有2月份订单被取消;1月27日,2月之后能被退订的订单全部取消……合伙人二笼说,“这个行业垮塌的一幕,我亲眼目睹了。”
5、服装:“接到董事长电话,告诉我公司破产了”
@南无加特林菩萨:刚才我接到董事长电话,告诉我公司破产了~我的2020开局就这么惨,这说明什么?说明往后都是上坡路,毕竟啥都没了……
6、房地产:“灭顶之灾”
@肥猫MOTO:地产内勤,我个人判断,对中小地产商算是灭顶之灾吧。
卖房销售都知道,新房销售有个蓄客的过程,宣传造势,然后饥饿营销。打个比方,比如本来有500套真实房源,先放100套,积攒300个意向客户,再找一些凑热闹的托,然后择日开盘,形成一种虚假抢房的状态。
目前购房者都理性,大多是改善性购房,这招本来已经不怎么灵了。面对疫情,计划又全盘打乱,重新蓄水有个过程。有贷款的项目压力山大,每个月都有利息。至少我们,已经不奢望今年的收入了,不失业就是大吉大利。
7、书店:“经济下滑,第一个被放弃的就是书店了”
@孙谋谋:我是开书店的,本来就是一个不挣钱的买卖,靠着这两年实体回暖,加上消费主义高涨,大家也愿意来实体书店买书,跟电商有点折扣差就有点,也无所谓,所以活得还好。
但这回看……如果经济下滑、消费紧缩,第一个被放弃的就是书店了。谁有那闲钱、闲心思、闲情逸致去实体书店买书、消费?猪肉鸡肉都吃不起了,还去实体书店买什么书?电商59折的平均折扣,傻子才会去实体书店买书。
我想书店业,将来会成为少数连锁品牌以及大部分新华系统书店。那种小而精、小而美的、极具个人特色的真正的独立书店,应该是很难再开下去了。都说实体书店甚至纸本书终将消亡,我也有这个准备。不过感觉还是来得太快了……
大家都觉得行业难,只有我身处的这个行业,是实实在在地感到了绝境。
8、地铁治安:“小卖铺、黑车、捡垃圾的阿姨都消失了”
@马拓:我们主要负责地铁治安,疫情影响在地铁站的日常中显现无遗。拿我们辖区一座比较大的地铁站来举例,春节之前,这座地铁站光早高峰可能就万余客流的吞吐量,如今只有几百甚至更少的客流数。
地铁站方面防范措施极严,包括定时消毒、进站乘客必须戴口罩、测体温等等。乘客绝大多数都很配合和体谅,但我也听说过有人在车厢内不佩戴口罩被群众举报的,有人因为行为恶劣已经被依法处理。
怎么说呢,地铁站里碰见啥人都有可能。但从大面上说,乘客真的已经足够做到了自知自觉。从前几乎每天都能接到站内打架、不配合安检、票务等纠纷,现在这些现象几乎绝迹。一方面乘客少了,一方面大家也有了安全意识。
或者说在疫情面前,大家都选择了不再互相为难。
这种时候如果不是为了生活、为了他人,谁愿意钻进密闭的地铁车厢里呢?谁愿意冒着风守在安检机旁边呢?谁愿意捂着口罩在小票亭里卖票呢?大家心知肚明,我们只不过看到了更脆弱也更坚强的彼此。
地铁站是个生态,乘客数一少,很多“链条”自然断裂。小卖铺长期歇业,门口的出租车、黑车也消失无踪,存车处的大爷成天无所事事,连每天定时打卡的捡垃圾老阿姨也断了音信。
警情少了,求助少了,甚至发案少了,都没让我感到一丝轻松。我反而异常怀念曾经那个繁荣嘈杂甚至有些聒噪的地铁站。乱乱的,却也稳稳的。
真希望你们赶紧回来,不管是哪里人、哪行人。也许你们现在正宅在家无所事事,但你们也许想不到,你们每天都乘坐的地铁,没了你们,真的挺没趣的。
加油,愿疫情结束花朵盛开,大家都能乘着地铁去各自想去的地方。
9、教育培训:“理想破灭了”
@伺花田。酒先生:下午到昌平高教区转了一下,筹备了几年,一直想办所艺术大学。去年末在这边租了几栋楼,连着老友们支持,带剩下的积蓄,算是动起来了,各种收拾带施工。谁想遇着了这次疫情。
现在工人上不来,高教管委会都不敢动,边上几个老牌大学也都延后开学,负责各地招生的老师也动不了。一个月的租金都不是小数目。
十年前来京时,有一个理想,就是通过办大学,重振昔日国学精神,为青年人的三观正向作一番贡献。起伏多次,也知理想实现不易,现整个中国都在抗疫,这些物质的损失,一个理想的破灭,也能看得开。
10、律师:“二月业绩为0,三月会好吗?”
@进击的陈律师:律师分授薪和独立两种。授薪的估计早被老板要求在家办公了。
独立律师没人发工资,手停口停,我们单位是百人大所,申请2月10日复工没被批准,延迟到20日。受疫情影响,单位不开门,合同也没办法签,所有快递都不派送了,需要去营业部自取,而法院整个2月的庭都取消了。
二月业绩预计0。三月份会好吗?
律师属于商业服务行业,经济越好我们越好,经济不好我们也跟着吃糠,建筑行业走下坡路的时候我同事苦着脸说,金融危机都没有这么难过。
今年一开年业绩挂0的企业以行业计算。暗流涌动的裁员气氛、经济形势大家都能看到。企业没钱了,自然会从各个方面节省开支,有的公司可能不续签顾问,有案子的时候再另聘,有的公司可能不会涨顾问费,甚至削减。
有人说劳动纠纷会暴涨。是啊,可是有些代理劳动者的收费跟送爱心差不多了。一季度业绩我已经放弃,希望疫情快点过去,拨开云雾见晴天。
11、教师:“朝令夕改,苦不堪言”
@冬了个海:公办教师一枚,先用四个字总结:苦不堪言。
开展防疫工作是年初一当天。主要是调查学生去向,跟踪湖北籍学生的具体情况,学生每人每日一档,填写信息之类的,还算简单,发个表格给家长上报就好了。
困难在于变化性和紧急性。一般晚上七八点才收到通知和表格,而表格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每天都在新增不同项目,其实都是第一天就可以想到的内容,却硬是分散在多天增加,做了很多重复工作。
接到表格后,马上制作问卷星发给家长,当天晚上10点前要上交。也就是说,整个流程下来只给你一两个小时。那几天家长也很忙,几乎都要打电话催家长,学校又在催班主任。
还有停课不停学的工作。用四个字来形容:朝令夕改!
有些人想得太简单了,其中的苦只有基层教师、学生、家长知道。疫情让我们停滞了下来,我们不趁着它去思考,却继续浮躁。
12、创业:“公账余额只够一个月的开支”
@Cassie:创业公司。10号发完1月的工资,发现公账余额只够一个月的开支。公司员工全是技术开发类,前端9k,开发1W+,都是固定工资,所以即使停工也要全额照发。
还有两位同事是湖北的,归期待定。目前也没指望什么补贴之类的福利。已经开始想办法周转资金放进公账。
公司大客户基本都是对接海外,已知六月前都处于瘫痪状态,所以啊,2020年注定是难熬的一年。
03
也有行业可能爆发赚钱
越是危机的时候,越是最考验人的时候。疫情之下,也爆发出一些新的商业需求,催生了传统商业的迭代升级。
疫情之后,将有哪些新的商业机会?哪些行业又将蓄势爆发?
1、医疗卫生行业
此次疫情中,最直接的需求就是医疗健康领域,除了一线医护人员的专业医疗用品之外,最主要是大众健康卫生需求的爆发。
整体来看,医疗健康行业将从3个方面爆发:
a、传统防护企业
当下,我国口罩产能严重不足,N95口罩日产仅60万只。可以预见疫情过后,口罩仍有巨大的需求,会有更多人愿意在公共场合佩戴口罩。而电子体温计、空气消毒机、多次循环电子口罩等,都将日益普及,成为大众日常需求品。
随着健康意识的崛起,线下健身馆、健身器材等,也会因此受益。
b、互联网医疗平台
疫情期间,丁香医生、微医、阿里健康等都推出在线义诊平台,缓解了线下就医压力、节省医疗资源,也让无数消费者体验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
线上医疗过程也能实现闭环。如阿里健康,就通过淘宝上线了“买药不出门”服务,线上问诊之后,在线医生开方,药品直接配送到家。
2019年之前,人们线上问诊比例仅为2%-4%。此次疫情催化下,该比例已经提高至10%左右。同时,2019年6月国家明确规定互联网医疗可以纳入医保支付。可以预判互联网医疗平台将有一场大爆发。
c、医药电商O2O
整个医疗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在线问诊――医生开方――医药购买。
但最后的买药不一定完全被阿里健康这样的全平台接盘。对于一些常规药,消费者还可以从叮当快药、京东医药,甚至是美团、饿了么等平台购买。
所以,医药电商O2O也会迎来一场大爆发。
2、游戏行业
据报道,腾讯两款热门手游《王者荣耀》《和平精英》在春节期间表现优秀。《王者荣耀》在除夕当天流水超过20亿,可见疫情带给游戏行业的商机。
除此之外,完美世界《新笑傲江湖》、社交游戏《玩吧》,以及蹭了疫情“热点”的《瘟疫公司》都成为春节黑马。索尼的PS4、微软的Xbox等主机类游戏,以及《连连看》《斗地主》等休闲类游戏,也广受青睐。
相比之下,手游比端游更具有爆发力。值得一提的是,游戏消费是有惯性的,疫情催生出来的游戏需求,并不会随着疫情结束而消退。
3、付费视频及会员
数据显示,疫情期间最火爆的视频平台前三位是:爱奇艺、腾讯视频、抖音短视频。爱奇艺、优酷等付费会员数均有所增加。
2020年春节期间最火的电视剧有《锦衣之下》《绝代双骄》《乡村爱情12》等。
4、新网红经济
短视频方面,抖音DAU破3亿,用户量达到3.11亿,同比增长93.1%;快手DAU为1.77亿,同比增长55.8%;腾讯微视同比增长595%。
短视频的爆发,将催生一大批新晋网红,爆发一场新网红经济,进一步推动流量经济的爆发。
新网红与传统网红不同,更多来源于普通大众和草根人物,比起广告带货,更倾向于内容植入,观众“复看率”因此也更高。
抖音上大量的娱乐号、段子号、知识号,用几十秒展现爆笑段子、猜谜游戏、知识普及、商业道理等,都有很高的传播基因。
5、在线教育平台
由于学校不复课,新东方、好未来、猿辅导等一批在线教育平台迎来爆发的春天。
在线教育平台最大的优势是名师聚集,疫情之后加速市场调整,必然迎来一波爆发期。未来线上教育与线下融合也是必然趋势。
6、线上办公软件
很多企业应开始线上办公,钉钉、企业微信等一些线上视频、任务管理系统,服务器都被挤爆。由于成本更低、更灵活,线上办公未来势必会出现爆发浪潮。
7、现代制造业
疫情期间,一些传统企业思考业务模式,对业务结构做加减法,将加速中国企业向更先进的现代制造领域迈进。
尤其是一些依赖大量人工劳动的企业,会抛弃一些“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产品,集中优势、保留核心能力,升级制造设备,向现代制造业转型。
8、企业咨询服务平台
疫情期间由于不能复工,很多企业家愿意在线学习,思考企业的未来。
企业将更加看重自身抗风险能力及其组织架构调整、业务转型等,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企业咨询服务都将迎来一个爆发期。除此之外,为企业提供商务服务的企业也将爆发增长。
9、高标准生活服务
疫情期间,由于人们不便,社区便利店、生鲜电商等企业,都出现了集中爆发。配送服务企业,如美团、百度外卖等,都出现井喷。
可以说,疫情催生了“宅经济”。未来,同城物流、跑腿服务等会进一步崛起,人们会变得越来越来“懒”,越来越“宅”,越来越不喜欢跟人接触。
但人们的生活诉求不会降低,生活服务不仅仅停步于在线买菜、在线点餐等初级阶段,而是向更多样化趋势发展。
10、生命医疗行业
这场疫情,也暴露了我国医疗资源的不足,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的欠缺。
疫情之后,市场对生命生物技术的需求将爆发。这将推动中国三方面的进步:一是原研药的加速;二是5G下智慧医疗的需求;三是高端生命生物技术的创新。
11、心理咨询和陪护
疫情期间,很多人天天刷新闻,产生焦虑情绪。可以预见将有大量人群需要心理医生和陪护,线上咨询服务也将兴起。
12、参谋机构及智库
疫情让许多企业面临困难:开工难、资金链断裂、贷款、疫情期工资等,成为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的难题。但每个地方产业不同,企业实际诉求也不一样。地方政府在收集民间建议、出台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会越来越多地参考专业参谋机构或智库等第三方独立报告。
同时,疫情也是一记警钟,一些风险评估机构、预警机构会逐渐浮出水面。
13、第三产业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尽管在当下,餐饮受到的打击最大。但疫情结束后的一两个月内,餐饮和旅游业都会出现大规模的爆发性增长。
疫情期间过度抑制的消费欲望,必将在结束后产生反弹。据齐鲁人才网发起的疫情期行为调查数据,53.16%的人表示疫情过后要疯狂消费,弥补假期遗憾;40.55%的人表示将恢复疫前正常消费水平;只有6.26%的人表示受疫情影响,将改变以往消费状态,维持低消费,攒钱提高抗风险能力。
咨询公司凯度近日发布的调查报告也显示:疫情结束后,82%的消费者会恢复外出餐饮消费、78%的消费者恢复旅游、77%的消费者恢复外出娱乐。
可以预见,疫情结束后一定时间内,大部分消费者会更加乐意到线下消费,伴随而来的就是餐饮行业、休闲娱乐、服务行业、百货零售行业的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将普遍迎来春天。
值得注意的是,有调查显示,汽车消费排在了耐用消费品消费欲望前列。“疫情告诉我们,上班了一定要买车,不然班都上不了。”此次疫情引发了居民对于公共出行安全的思考,对购车需求会产生新的刺激点;另一方面,疫情延误了大批原有购车计划人群的购车时间,疫情结束后将带来迟滞消费的集中释放。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对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次疫情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但根据行业、时间、情感、消费意识等维度的判断,筹谋并把握好疫情结束后的短暂红利期,将成为弥补损失甚至实现品牌增长的一个重要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