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机制改革和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可并行不悖
汇率机制改革和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可并行不悖
汇率机制改革和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可并行不悖 更新时间:2010-7-30 0:00:54 本报北京7月28日讯 记者王信川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今天在央行网站上刊文指出,汇率机制改革和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既相互替代,又有互补性,可并行不悖。 在题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机制改革的配合关系》的文章中,胡晓炼指出,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大量向城镇转移,中国经济将趋向“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局面将逐步逆转,劳动工资上涨压力凸显。同时,经济活动规模越大、能源资源消耗越多,相关的瓶颈制约就越明显。无论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生产要素的价格调整都将进行。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胡晓炼指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变动之间,既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快,则汇率升值压力就小;若人民币汇率浮动,要素价格上涨压力就会减轻,两者之间存在一定替代关系。如果根据政策目标和经济的具体状况,对要素价格调整和汇率变动进行合理组合,可取得更好的效果。特别是在面临物价上涨压力情况下,如果汇率不动而任工资物价过快上涨,将强化通胀预期,增加消费、投资的不确定性,并使普通劳动者面临更大的通胀风险。因此,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和汇率浮动还存在互补关系。 “两项改革对通胀的影响不同。生产要素价格上调,将直接增加通胀压力。如果人民币汇率在市场供求作用下有所升值,将直接降低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且通过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减少基础货币被动投放,减少通胀压力。两者的灵活程度不同。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汇率弹性较强,可涨可跌,而生产要素价格具有一定刚性。”胡晓炼称。 胡晓炼认为,生产要素价格调整与汇率机制改革可更好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进一步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有利于为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创造稳定的低通胀环境,而不会妨碍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另一方面,生产要素价格调整,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地改变粗放性经济增长和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出口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应变力和承受力,还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少短期资本流入和国际社会压力,为加快人民币汇率改革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总体来看,生产要素价格调整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符合宏观调控的正确方向,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进一步改善管理和加快技术创新,减少资源能源的过度消耗,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汇率机制改革和广义生产要素价格调整既相互替代,又有互补性,可并行不悖。继续深化汇率形成机制和生产要素价格机制等改革,进一步夯实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始终应该坚持的方向。”胡晓炼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