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钱达人

猪肉又涨了什么情况

Rose 0

猪肉又涨了什么情况?

临近年末,猪肉价格又迎来了一波小幅上涨。

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12月16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43.43元/公斤,相比11月中下旬的39.5元/公斤左右有明显上涨。

不光是批发价格,这大半个月里,各地消费者发现,市场上猪肉零售价格也有了明显变动,一些地区的猪肉价格每斤上涨了3―5元。

今年9月,在此前连续上涨19个月之后,猪肉价格曾出现过明显下跌,此次的反弹,再度牵动市场及消费者神经――专家不是说这一轮号称“史上最强”的猪周期,已经基本见顶,不会再涨了吗?

上涨原因是什么?是否因为临近元旦春节消费旺季?又是否与进口猪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关?

记者从近期农业农村部举办的生猪生产形势新闻通气会上了解到,从生产周期状况来看,未来猪肉价格大体下降的趋势不会转变。截至11月,生猪生产已经恢复到了常年水平的90%。

年末的这轮小幅涨价,与季节性市场供需因素有直接关联。

产能恢复90%,涨价受消费旺季影响

综合各方面情况看,这一轮猪周期的价格上涨显然已经见顶。

1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猪肉价格在连续上涨19个月后首次转降,同比下降2.8%,是推动CPI同比涨幅回落的主要因素。

从生产端看,此前猪肉价格的回落与生猪生产的产能恢复有很大的关系。

“年初制定的年底前生猪生产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的任务已经提前完成。”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魏宏阳表示,目前看生猪生产恢复成效超出预期。截至11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均已恢复到常年水平的90%以上。

与以往不同,这一轮猪周期生猪产能恢复较快,价格回落及时。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认为,这一轮的产能恢复具体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特别是提出了省负总责的要求,层层压实责任,调动了各地生猪生产的积极性,过去地方不想养猪,甩包袱的思想得以及时纠正;

另一方面,从2019年9月开始,中央各部门相互配合,出台了19项有关于生猪生产的扶植政策,涉及金融、保险、环保、养殖等各个方面,对生产恢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短暂的价格回落后,不到3个月,生猪价格和终端消费价格在12月再一次出现了上涨,这也引起了不小的社会讨论,年节降至,外界对于猪肉价格的走向也十分关注。

辛国昌认为对此不用过于担忧,他告诉本刊记者,当前的猪肉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消费旺季带来的价格上涨。

根据对2000家样本屠宰企业监测的数据,7―11月的生猪屠宰量分别为47万、47万、52万、53万、64万头,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但是进入12月份,生猪屠宰大幅度增至73万头。

另据全国集贸市场监测,11月份猪肉交易量比10月份增加6.5%,同比增长9.3%。

双汇集团反映,11月下旬开始,以西南为代表的南方地区香肠、腊肉腌制进入高峰期,猪肉需求明显增加,当地生猪屠宰企业的屠宰量增加了50%。

与此同时,实际的生猪供应量并没有减少,11月份全国生猪出栏环比增加了16%,连续9个月增长,同比增长了66.1%。

“产需两旺是12月份生猪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辛国昌说,需求量的陡然增加是主要原因,与此同时,包括疫情影响的进口降低和雨雪天气对运输的影响,也小幅影响了价格。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朱增勇认为,当前猪价处于下行周期,但下行不意味着持续下跌,下行周期中也会有季节性涨跌。总体上猪价还是处于下行通道,平稳的价格回落有利于生猪产业的持续性发展。等产能恢复到常态水平,猪价合理区间在15―18元/公斤。

“我们保供稳价是有底气的。”辛国昌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消费旺季肯定会促使猪肉价格小幅度上涨,但可以确定,不会突破去年同期销售旺季的价格。

明年三、四季度将全面恢复

随着前期新增产能陆续释放,猪肉市场供应正在逐步改善,猪肉价格的下降已经形成趋势。

今年9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连续3个月下降,11月全国集贸市场猪肉价格回落至每公斤46.30元,跌幅17.4%,12月有所反弹至48.87元,较前一周有所上涨,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依旧有所下降,并比今年2月中旬的最高价低10.77元。

部分生猪贩运经纪人也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反映,近日活猪价格已震荡趋稳。

那么,猪肉的价格何时才能回归正常?

辛国昌说:“生猪存栏和母猪生产是评估生猪产能的两个重要指标。预计最迟明年的二季度生猪存栏将会完全恢复。考虑到从生猪存栏到出栏可能需要四到五个月时间,所以预计到明年的三、四季度,整个的生猪生产将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即使在价格上没有明显的体现,但是生猪生产的产能恢复一直在持续进行。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超过4100万头、生猪存栏超过4亿头,生猪产能已恢复到2017年底的90%以上。11月份,规模猪场新生仔猪超过3100万头,比年初增长94.1%。全国规模猪场比年初增加1.6万家,散养户比年初增加228万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生猪生产恢复势头迅猛,但按照以往的经验来看,猪周期高价之后出现的价格下跌,还是有可能造成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大面积亏损或利润大幅下降。

目前来看,12月本该是规模化养殖场或养殖企业出栏的时期,但是由于生猪价格再次走高,不少养猪户扛价惜售,导致本该出栏的生猪延迟了出栏进度。这就给后市猪价上涨埋下了隐患。一旦集中抛售出现,那么猪价大跌就会出现。

“生猪的供应会逐渐向好,价格也会随着供应向好而呈现趋势性的下降。我们担心有些养殖场和养殖户不能顺势出栏的,这会对养殖户的收益有一些影响。”辛国昌呼吁,养殖户和养殖场根据形势顺势出栏,以免因扛价惜售而造成损失。

即便如此,养殖户也不需过度担心,从产能的恢复到价格反映到终端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虽然目前生猪产能已经基本恢复,但是市场的供应链总体存量偏低。元旦、春节消费旺季过后将出现生猪消费的淡季,一定会导致猪肉价格的下降,只是具体的下降幅度目前尚不好估算。

因此,农业农村部方面也呼吁,养殖场和养殖户一定要根据市场形势,及时调整生产和经营。

猪周期能破吗?

猪肉价格阶段性的暴涨暴跌对于产业链条上的养殖、屠宰、消费端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共出现了9轮猪周期,其中波动较大的5轮,形成因素主要是由于生猪养殖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模式与消费季节性集中的消费方式之间的矛盾,形成产销衔接不畅而造成的。

受非洲猪瘟以及各地方忽视养殖行业发展而造成的产能下降影响,本轮猪周期也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发生、发展形势。

行业内普遍认为,作为充分受市场资源调配的行业,猪肉生产和价格受市场影响而产生波动属于正常现象。但是,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确实对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国计民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适时采取措施,熨平猪周期,是十分必要的。

从这一轮猪周期可以看出,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政府各方面协调配合,以及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地方政府的努力,生猪产能恢复较快,恢复效果相对理想。

事实上,每一次猪周期爆发都是对行业的一次深度调整,促进了猪肉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规模化、科学化的调整,猪周期问题也在不断地得到改善。

中国畜牧业协会秘书长何新天认为,这一轮行业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产业不仅在规模化上得到了显著的升级,同时也促进了生猪生产的产业升级,特别是更多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运用到产业中来,对于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辛国昌告诉记者,2018年末行业统计,生猪养殖的规模化率是49.1%,2019年这个数据达到了53%,预计2020年末,规模化程度可以达到57%,也就是说,这一轮的生猪生产产能恢复促进了产业规模化的加快。

朱增勇认为,生猪养殖进入现代化阶段,对养殖固定资产投资、养殖管理、养殖技术以及生物安全水平要求高。规模化提升意味着生产稳定性提升,猪价波动对规模养殖场生产安排影响相对于散户和小户要小,规模养殖户不会轻易退出养殖,未来生猪生产稳定性将会提升,猪周期有望延长,猪价波动幅度有望下降。

据了解,此轮生猪生产恢复过程中,养殖场在设施改造、技术升级、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与此同时,养殖场的管理更注重效率,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建设正在发挥着作用。

魏宏阳告诉记者,这一轮猪周期中,养殖端获得较高的利润,在养殖物资投入方面也在不断升级,这就给药物饲料添加剂的退出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按照去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药物饲料添加剂退出计划》,今年在动物营养方面,农业农村部实行“一进一退”的方式,药物饲料添加剂限期退出,以药食同源的多种植物,以及新型天然的微生物制剂、酶制剂、黄酮类物质等在养殖端的运用,促进动物营养的升级,从而促进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以及食品安全的进一步提升。

应该说,破局猪周期并不是目的,猪周期带来的价格影响,正是我国生猪产业快速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阵痛。通过几轮猪周期的调节,猪肉行业的发展已经越发合理化、规模化,我们也看到了猪周期的向好发展趋势。

推荐阅读

强制拆迁

征地程序

滋补品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