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美漂网易京东回国会是一个新浪潮的开始吗
“美漂”网易、京东回国会是一个新浪潮的开始吗?
20年后,丁磊终于把“网易”带回了中国。
6月11日上午9时,网易股票在港交所挂牌,它的二次上市就此达成。
20年前,也是6月,网易在纳斯达克敲钟,与新浪、搜狐等一起,成为第一批“漂在美股”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在当时,这是它们的必然选择。上市时,网易成立才3年、还在摸索“未来会走向何方”、财务数据自然也并不好看。
时移世易,20年时间,足够发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变化,回到中国市场,成了这些公司长久以来的梦。
“回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中国市场是它们的根,回来离着用户更近,离着中国的投资人也更近,彼此之间的沟通没有语言、习俗的障碍,更没有时差的限制。
最显著的回归冲动始于2019年11月,当时的标志性事件是阿里巴巴率先在港实现二次上市,“回来”的路第一次被真正跑通。
如今,京东和网易成了浮出水面的“后来者”,继网易之后,6月18日京东也将在港二次上市。
在去年港股的上市仪式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张勇说,这要感谢香港资本市场的改革。在中国整个资本市场的改革中,香港快了一步。
港交所总裁李小加则认为这股“美漂回国”的新潮流不局限于香港,未来中概股回家,除了香港,还能选择上海、深圳,“取决于公司的选择”。
首个吃螃蟹者阿里
网易要来港股二次上市的消息,从今年1月初就传出来了。那时,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蔓延,瑞幸自曝财务造假掀起风波也在三个月之后才出现。
对于传言,网易当时的回应是“不予置评”。但过往的多个事实证明,这类传言往往是真的。5个多月前的市场消息中,考虑回港二次上市的不仅有网易,还有京东和携程。
它们,都是阿里巴巴的“后来者”。从去年12月开始,就已经有很多人预测,将会有更多的中概股到香港二次上市。它们的理由,都是阿里巴巴的“成功”。
在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后,阿里巴巴是第一家实现在中美两地上市的公司。这条路,走通了。
港股的二次上市新规一度被认为“门槛过高”、是为阿里巴巴量身定制的。能回来的中概股,不仅要在纽交所、纳斯达克或伦敦交易所主板上市,要有至少两个会计年度的合规记录,而且要求是高市值公司。
这决定了在阿里巴巴之后,最快有动作的是有盈利、投资者相对熟悉的“明星”公司。
而令网易、京东们安心的,还有阿里巴巴上市后的良好表现。
上市后的一个月,阿里巴巴的股价就已累计上涨接近18个点,而且交投活跃,平均每个交易日的成交金额超过30亿元,是深耕港股的腾讯同期表现的约一半。
这更大程度上打消了后来者的顾虑。
德勤中国区全国上市业务组联席主管合伙人欧振兴解释说,在此之前,香港也有过不少二次上市公司,比如日本的互联网金融集团思佰益、巴西铁矿石生产商淡水河谷等,可先后都退市了,都是因为长期交投不活跃。
在5个多月前的传言中,网易、京东原计划今年第一季度就回港二次上市。很可能是因为疫情的暴发,打乱了这一计划。
市场人士解释说,港股二次上市的定价要参照美股表现,这些企业要等待合适的窗口期。而中概股都有完备的财务数据,二次上市一般都比新股快,因此企业的选择弹性也更大。
网易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从5月5日提交申请到最终挂牌,不到40天。
市场热情拥抱新经济
要寻找撬动这一变化的支点,则要回到2018年4月。
彼时,港交所修改后的上市规则落地,开始全面拥抱新经济公司。除完善二次上市规则外,港交所也开始接纳双重股权架构,以及没有盈利甚至还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这个进度,比市场预期早了两个月,港交所快马加鞭的背后,是对吸引新经济公司的极度渴望。自从2014年与阿里巴巴失之交臂,港交所就启动了一轮改革,并于2017年底公布了相关措施。
也是在那前后,港交所就已经在密切接触阿里巴巴、京东、网易们,就二次上市事宜做些谈判。
这个事情有一个显著的困难――港交所并不以“新经济”著称。
中金公司的一份研报说,2017年新经济产业在港交所总市值中的占比只有3%,而且绝大部分还是由腾讯一家贡献的。从前港股的标签,是更适合金融、地产和大型制药企业去上市。
在阿里巴巴回归前的19个月里,港交所着重的另一项工作,是尽可能吸引新经济创业公司去香港IPO。2018年7月,小米的上市成了一个标志性事件。
李小加近期在其网志中说,这段时间里总共有87家新经济公司在港上市。截至今年4月底,港股的新经济占比提高到了17%,比2017年底高出14个百分比。
另一个巨大变化,是投资人也愿意投资并持有新经济公司股票。截至4月29日,总共有84家新经济公司从香港市场募集到了3023亿港元,占同期港股总融资额度的半壁江山。
很大程度上,这一成果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另一项重要改革,即2014年11月开始实施的沪港通。在这种机制安排下,内地资金得以规模进入香港市场,市场称之为“南下资金”。
今年以来,南下资金大幅流入港股。根据彭博的统计,目前南下资金持有香港股票总市值的2.9%,创下2017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腾讯、美团点评、平安好医生等新经济公司,也是这些资本青睐的对象。
至此,中概股回流港股才能顺理成章。
网易的二次上市,可以用“受热捧”来形容,投资者愿意认购的股票数量,是其最初发行计划的360倍,最终100个提交了申请的投资人中只有12个能如愿。
欢迎“回家”
市场热情一再得到验证,这很可能会激发更多的中概股加入“回流”的行列。多家中外投行都预测,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会是贯穿未来三五年的一个潮流,涉及五六十家具体公司。
这些公司已经成了各个投行机构的重要目标,梳理可能的名单已经是投行们你追我赶的竞争。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团队认为,在阿里巴巴、网易和京东之外,目前还有约39家中概股符合港股的二次上市条件,即要么市值大于400亿港元,要么市值大于100亿港元而且有超过10亿港元的当期收入。
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中概股,会否掀起另一种形式的“回归”浪潮?即通过私有化、退市再回来上市。
这部分企业的数量更多,目前约有180家。这种可能性,也让涉身其中的投行机构兴奋。实际上这股即将到来的浪潮以及它能带来的红利,已经抬升了中资券商的股价表现。
承接这些企业,不只香港有机会。无论港交所,还是沪深交易所,整个中国资本市场都已经走在变革的路上,以便能拥抱新经济。
最典型的是6月1日,上交所披露了中芯国际申请科创板上市的招股书。这家芯片龙头企业2019年从纽交所退市,转而寻求A股上市。
上海金融监管局局长解冬近期说,科创板作为承担国家战略的资本市场平台,应为迎接优秀中概股科技企业回归做好准备。
至于目前的准备工作,仍是要加快关键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出台红筹企业科创板上市的相关配套措施,明确优先股、VIE架构处理、简化红筹企业信批差异调节机制等等。
而就在不久之前,证监会已经发布了《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描绘了符合条件的红筹回归企业形象: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市值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而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的创新技术。
未来这一天应该不远了――想要回来的中概股企业们应该可以按自身需要,在香港、深圳和上海之间自由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