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升向好来之不易
回升向好 来之不易
回升向好 来之不易 更新时间:2010-3-4 0:03:33 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公元2009年无疑将因众志成城迎战危机而成为彪炳史册的一年,因坚定沉着力挽狂澜而成为浓墨重彩的一年。
这一年,我们直面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困难,国民经济增长从2008年二季度的10.1%锐降至2009年一季度的6.1%,外贸进出口总值增长从2008年9月的21.3%急跌至2009年1月的―29.1%。
这一年,我们砥砺奋进。党中央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
这一年,我们创造奇迹。中国经受了进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触底反弹的新引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超过50%,形成了“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
这一年,我们豪情满怀。我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经受住了重大考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心和勇气经受住了重大考验。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对于完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更好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式应对”为什么能够引领全球经济复苏?“中国式应对”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迪?
启示之一: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迎难而上。这是“中国式应对”的根本保障
“中国式应对”蕴含“中国智慧”。
2008年9月,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对我国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冲击:2008年10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9.2%,11月骤然降至2.2%。
寒流突袭,中国经济遭遇罕见的巨大困难,谁也不知这场灾难能带来多大损失,也不知道它会持续多长时间。
前景迷离之际,党中央以见微知著的敏锐洞察、审时度势的远见卓识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三个判断”,充分展现了“中国智慧”,坚定了战胜困难的信心。接着,立足于提振内需、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的“一揽子计划”紧锣密鼓地出台。首先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与此同时,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金融机构2009年投放信贷资金9.6万亿元,为经济企稳回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实践证明,在正确判断前提下出台的这些政策措施,于最短的时间内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
2009年3月,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数据显示,PMI自2008年12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回升,并一举越过标志着经济扩张与收缩分界线的50点大关,达到52.4%。我国PMI指数的连续回升,不仅表明中央一揽子计划已经并正在明显见效,而且意味着中国经济很可能已企稳回暖。
PMI指数是反映经济总体情况和总的变化趋势的重要的先行指标,与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果然,接下来国民经济走出了一条漂亮的反转曲线:2008年三季度国民经济增速为9.0%,四季度降至6.8%,2009年一季度跌至低谷,只有6.2%,二季度开始复苏,达7.9%,三季度继续回暖,增长9.1%,四季度实现惊人的10.7%,呈现出逐季加快、企稳回暖的喜人局面。
一年前,危机席卷之际,一家外国媒体预言,“中国难以继续奇迹”;一年后,还是这家媒体报道,“中国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保持最快的发展速度,并带领世界走向经济复苏”。
疾风知劲草,中国再次向世界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启示之二:我们党审时度势、统筹兼顾,充分彰显从容应对危机的执政能力和强大实力。这是“中国式应对”的信心所在
“中国式应对”展示“中国能力”。
重新审视“一揽子计划”,我们深刻领会到,这是以扩大内需为主、消费与投资拉动相结合的计划,是当前和长远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的计划,是政府指导与市场调节相协调、发展与改革相促进的计划,是既保增长、又惠民生的计划。由于我们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两种手段,坚持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关系,坚持统筹国内国际大局,坚持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内在统一,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才得以顺利开展。这一计划的提出与实施,充分展示了我们党在危机中运筹帷幄、应对自如的执政能力和强大实力。
在一揽子计划中,中央投资发挥了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等一系列重要作用,国民经济得以平稳较快发展。2009年前3个季度GDP增长的7.7个百分点中,投资贡献了7.3个百分点,消费贡献了4个百分点。内需的扩大很大程度抵消了进出口下降给经济带来的压力,投资需求的扩大给建筑业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提供了市场空间,为稳定市场、稳定就业、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和间接拉动消费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生事业得以加强和改善。在2009年分4批下达的中央投资中,直接用于民生的投资比例超过了50%。受中央投资的带动,2009年,我国在保障性住房工程、“三农”、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的投资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一批关系到城乡基层群众切实利益的惠民工程建成投产。
经济结构得以进一步调整。中央投资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支持了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项目,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了一批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加大了对10大节能工程、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方面的建设力度。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中,一部分用于缓解当前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加快了铁路、国家高速公路网、中西部支线机场和西部干线机场的建设,以及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
与全国经济总体形势企稳向好趋势相一致,我国消费品市场在全球消费低迷的情形下一枝独秀。由于收入增加、消费信心增强,加之受汽车、家电下乡等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刺激,2009年下半年,我国消费增长开始提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为16.9%。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5%。
在坚持扩大内需的同时,稳定外需的各项工作也抓紧进行。国务院出台了进一步稳定外需6项重大措施,并强调外部需求萎缩导致出口减少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最大困难,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同时,要千方百计稳定外需。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外贸的严重冲击,我国加快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出口税收政策和加工贸易政策,大力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减轻外贸企业负担,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以带动出口。从中央到地方,打出的一套力度空前的政策“组合拳”,及时扭转了外贸大幅下滑的势头,基本实现了“保市场、保份额”的既定目标。
“一揽子计划”启示我们,妥善解决矛盾和问题,战胜困难和风险,必须善于从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事物和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必须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平衡,在事物的普遍发展中形成有利于突破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合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一揽子计划”实施一年间的生动实践和明显效果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一系列宏观措施是正确、及时、有效的,对复杂局面的判断能力、驾驭能力和应对能力越来越强,宏观调控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得到充分展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得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启示之三: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努力化挑战为机遇,展现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是“中国式应对”的强大动能
“中国式应对”凝聚“中国力量”。
心怀大计,情系民生。2009年,中央领导同志一次又一次赴基层考察,进行了密集的调查研究。从窑洞到矿井,从工厂到田间,从戈壁到草原,激励的话语坚定了人们的信念,亲切的交谈铭刻在人民心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特殊战场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人民,凝聚起应对危机的强大力量。
坚定信心,谋划全局。围绕中央决策部署,各部委紧张高效地运转起来:强化对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积极财政政策力促经济企稳回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加强“三农”工作,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重点行业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拓展空间;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各部门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坚决、迅速地贯彻落实中央“一揽子计划”,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经济的企稳回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举国上下,共克时艰。依靠高效而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依靠改革开放的发展动力机制,依靠中国共产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动员机制,全国上下应对危机“一盘棋”,各地区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
国际金融危机呼啸而来之时,对国际市场依存度较高的广东首当其冲,从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广东进出口增速持续走低,2009年1月份进出口降幅高达31.1%,一季度GDP增速也降至5.8%,创下1990年以来的新低。面对人们的种种担心,广东省把保增长与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结合起来,打响了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广东经济在凛冽的寒风中挺立,2009年全省GDP增长9.5%左右,人均GDP达39357元,同比增长8.4%,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和人均GDP增长目标。
化挑战为机遇,沿海省份转身向内。各地纷纷把扩大内需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积极拓展内销市场。例如,浙江迅速实施战略转移,全面进军国内市场,实施“名品进名店”工程,加大了产品向技术、创意、品牌、营销、服务等领域的延伸,以求赢得更多效益。他们还注重加快现代服务业升级步伐,积极发展动漫游戏业、设计等产业,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增速超过了全市GDP平均增速;依托东方大港,宁波的船舶设计、航运经纪服务、船级社等发展如火如荼;“印象普陀”让舟山旅游业摆脱了只有看海观佛的单调,旅游品位明显提升。2009年前3个季度,浙江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5%,远远高于工业3%的增幅。历尽寒冬,浙江经济正孕育新春。2009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4%,比同年一季度增速高出54.4个百分点。
化挑战为机遇,内陆省份奋起直追。借力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山西省立足扩大内需,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增长。2009年和2010年安排投资约65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万亿元,重点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设,1至11月全省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以上,创下15年来新高,高出全国增幅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全面落实中央“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前11个月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去年三、四季度,山西GDP重回增长区间。
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凝聚起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许多省区市强劲增长,力撑大局。经历了这场危机的洗礼,各地对经济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结构调整的认识更加深刻,发展新兴产业抢占制高点的方向更加明确。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积蓄了澎湃动力的中国经济继续扬帆向前。
启示之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上下功夫,变挑战为机遇,科学发展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果。这是“中国式应对”的最佳路径
“中国式应对”开创“中国思路”。
在2008年底相继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多次重要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反复强调,要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把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结构调整形成的压力转化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
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人们从传统模式之“危”中,看到科学发展之“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目前我们面临的不少困难和问题根源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缓慢和滞后。全国上下形成了高度共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必须紧紧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得机遇,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广东主动转型,提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现代产业体系轮廓初显。2009年前11个月,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6%,贡献率达52.3%,成为这一传统出口大省和制造业强省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较好地发挥了“稳定器”的作用。
大装备、大汽车、大钢铁、大石化、大船舶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加速排兵布阵,形成新一轮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均居全国首位。
发展创新型经济成为了江苏省的战略选择。江苏的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集成电路和手机产量占全球的8%左右,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占全国的70%,风电设备关键零部件占国内市场的50%,软件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6.8%,极具经济活力。事实表明,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凡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企业,不仅受到的冲击小,而且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
兼并重组屡屡出手,成为壮大企业实力、淘汰落后的双赢举措。2009年,我国机械、汽车、有色、电子信息等行业进行了50多起大型并购重组。3月,宝钢重组宁波钢铁公司,重组后的宁波钢铁于6月份实现了扭亏,截至10月底,实现盈利2.24亿元;8月,首钢收购山西长治钢铁90%的股权,成立了首钢长治钢铁有限公司,新公司将坚持走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道路,力争销售收入到2015年达到200亿元以上;11月,长安汽车集团重组了中航工业旗下的汽车企业,包括昌河汽车、哈飞汽车、东安动力、昌河铃木、东安三菱,重组后成立的长安汽车集团,2009年产销规模接近200万辆。这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国有大型企业,在重组过程中注重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有效地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了我国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2009年,我国炼钢、炼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分别淘汰落后产能1690万吨、2110万吨、7400万吨、600万箱、80万吨,总量超过亿吨。淘汰落后为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9年前3个季度,我国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9.2%,预计全年下降9%以上。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则继续呈下降趋势。
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实施和推动下,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的企业比比皆是:青岛双星机械总公司由员工完成的技改项目达900多项,为公司带来12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东岳集团投入5.8亿元技改资金,在含氟硅高分子材料、绿色环保制冷剂、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方面破冰前行,其全氟离子膜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有望使中国成为全世界第三个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
为帮助企业破解技术难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科技部、教育部、国资委等7部门共同下发《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并安排专门经费用于支持科技企业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提出的研发项目。与此同时,新能源、生物、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高度重视和有力支持,一批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示范工程顺利实施,对“调结构”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这些示范工程包括旨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辆”、推广半导体照明的“十城万盏”、推广太阳能发电的“金太阳”等,大大加快了创新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在科技的引领下,各地经济沿着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奋力前行。
“中国式应对”用一份举世瞩目的骄人答卷告诉世界:依靠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依靠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依靠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就能凝聚力量,闯关破隘,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中国式应对”已经取得了令人叹服的业绩,“中国式应对”还要面临新的考验。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式应对”将会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呈现给世界更多的惊喜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