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88魔咒是刻舟求剑
固守“88魔咒”是刻舟求剑
A股中存在许多“魔咒”,包括“419魔咒”、“百亿基金魔咒”、“招商证券魔咒”、“中石油魔咒”、“世界杯魔咒”等,不少久经沙场的老股民闻魔咒而色变,甚至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左右波段操作的重要依据。近期,“88魔咒”又重现A股,股票型公募基金的平均仓位已经超过88%,再度触及投资者敏感的神经。按照这个“魔咒”的说法,A股又到了波段见顶的“高危时刻”,投资者应当鞋底抹油、见好就收,再不济也要减仓应对。 “88魔咒”是否会卷土重来,再度发威?笔者认为,“88魔咒”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随着A股中长期增量资金的不断入市,资金来源和操作手法的多元化,都决定了“88魔咒”不会长久,更不会在牛市中长期存在下去。
其实在A股早年特别是开市之后的15年里,是没有“88魔咒”一说的,因为当时公募基金才刚萌芽,对整体市场的影响力十分微弱。“88魔咒”真正出现的时间是在2006-2007年的大牛市,随着市场赚钱效应的扩散,特别是王亚伟等当时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创造了良好的收益,让许多投资者成为“基民”,公募基金成为掌握市场话语权的最重要角色,持有流通股比例一度高达30%。在这样的情况下,股票型基金的仓位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反映出公募基金的加仓能力,“88魔咒”因此应运而生。2007年沪指见顶6124点前后,股票型基金的仓位就超过了90%,成为当时牛市见顶的几大指标之一。
不过,2008年的大跌让不少公募基金元气大伤,影响了投资基金的热情,在2008年之后,加上股改之后限售股不断解禁流通,导致公募基金的持股比例不断走低,对A股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基于股票型基金仓位进行分析的“88魔咒”也就逐渐失去了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在2009、2011和2013年的宽幅震荡中,“88魔咒”尚能发挥余热,多次精准命中波段顶部,但到了2014-2015年的大牛市中,“88魔咒”就已经一再被打破。这其中,和2014年提升股票型基金的最低仓位下限有直接关系,在股基的持仓下限从65%提升到80%之后,平均的仓位势必水涨船高,“88魔咒”即使存在,数值也应当有所提高。这也是“88魔咒”越来越不灵光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外,近年来公募基金的构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在股基的最低持仓比例上修之后,为了让基金经理的操作更有灵活性,不少新基金更愿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申请成立仓位在0-95%之间的混合型基金,导致股票型基金的代表性有所削弱。另一方面,在主动型股基之外,近年来指数型ETF基金大行其道,而这些ETF基金仓位始终是接近或达到满仓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股票型基金仓位的抬升。很明显,公募基金结构的变动,被动型ETF基金的大量出现,以主动管理股票型基金仓位为主要测算目标的“88魔咒”势必失真。
在牛市日益成为市场共识的情况下,公募基金不断迎来新的援军,2020年以来权益类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快速增加,前13天的发行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近6倍,更有多只基金提前结束募集,投资者参与基金的热情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有新的偏股型基金为股市带来新增资金,原先存量的基金即使仓位高一些,增仓空间小一些,也会被新资金进场而冲淡不利因素。更何况,一些运作绩效较好的老基金,也会吸引新基民的关注目光,积极申购扩大规模,效果和新基金带来新资金类似。因此,牛市中只要新增资金持续进场,“88魔咒”被一再打破也就不难预期。
除了公募基金自身的因素外,A股的资金来源更加多元化,也决定了“88魔咒”必然逐渐走入历史。除了外资持续通过陆港通等通道进入A股之外,养老金等境内机构投资者也有望扩大股市投资规模,这些新的机构资金没有反映在股票型基金的仓位上,但对股市的资金面却是实实在在的长线利多。特别是这些以长期投资为主的机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进的多、出的少”的锁仓状态,不仅是新增资金更长期沉淀下来,无疑也是打破“88魔咒”的重要助力。
因此,在公募基金和整体A股不断发生深刻变化的当下,固守“88魔咒”无异于刻舟求剑,短期或许会因为市场情绪共振而“成功逃顶”,但最终必然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去更大波段的利润也是可预见的大概率事件。在A股日益融入全球市场的今天,“比较优势”才决定A股指数长期方向的关键因素。在沪深300指数的估值尚未向美股标普500指数靠拢之前,规模全球第二、流动性良好的A股对全球资金来说都有较好的配置价值,这也是驱动A股向上的重要动力。
从技术面来看,目前上证指数已经实现了头肩底的突破,2019年12月以来的上升通道也清晰可见,量价配合关系整体比较良好。即使春节长假前有一些套现压力,以及部分资金回避月底爆雷的不确定因素,导致市场出现“长假综合症”走势阶段性低迷,也仅仅是时间点的巧合而绝非“88魔咒”发威。如果能够借“88魔咒”余威而有所调整,回到3050点一线也是比较好的买点,又是再一次加仓买入优质股和ETF基金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