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
今天给各位分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管理办法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银行那些要不回来的烂账坏账是如何处理的?农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对策?企业应按期计提坏账准备,对于确认的坏账损失,应借记什么科目银行那些要不回来的烂账坏账是如何处理的?银行贷款按现行的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五级: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后三类就是俗称的“银行不良资产”,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坏账”和“烂账”。不良贷款并不代表一分钱都收不到,是指银行穷尽一切回现手段后,依然会有本金损失的贷款,次级、可疑、损失三类贷款的本金损失比例在30%-100%之间越来越高。
目前的商业银行针对不良贷款的处理方式主要分四种:处置清收、核销、打包转让、债务重组。
1、处置清收。根据借贷双方的合同约定,债务人作为第一还款来源已实际违约,银行将寻求第二还款来源(一般为共同债务人,如夫妻,或者保证人)来履行借贷合同还本付息义务。如果在这之后债务依然无法清偿,银行一般就会起诉债务人和保证人,要求执行抵押合同项下的担保物(如房产),同时查封债务人名下其他有价资产(如有),以法院的执行回款用以清偿债务。
2、打包转让。随着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体系内的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处置清收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在99年,财政部拨款400亿,成立了东方、华融、信达、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国有AMC),用以剥离商业银行表内的不良债权。俗称“打包转让”,即通过债权转让的方式,将原本属于银行的坏账,转让给AMC。后经过国内金融的不断发展,四家国有AMC无法满足银行打包转让的需要,又在10年后,各地相继成立了地方AMC用以受让本地银行的不良贷款。
3、核销。不论是上述第一还是第二种情况,银行的本金损失基本上是必然的(打包转让债权基本上要在本金基础上打折出售),这部分损失就会消耗银行的拨备,俗称“坏账准备金”。核销后的债务在表内不以不良资产体现,俗称“账销案存”,消耗的拨备即银行的利润,于此对等的,核销后的不良资产如果有回收,即直接体现为银行自身利润了。
4、债务重组。企业的违约原因有很多,并不是所有债务都属于恶意违约,许多企业主只是暂时的流动性困难或收到行业上下游波动的影响,造成了暂时的流动性紧张。针对这类本质上没有丧失造血功能的企业,银行可以与企业针对债务重新约定还款期限,给予一定的宽限期,降低利率,重新注入一笔流动性盘活企业等方式,让不良资产重新正常起来。
农商银行不良贷款产生原因及对策?当然是因为特殊体制问题。
农村信用社最早归属人民银行,之后委托农业银行代管,九十年代中期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归属地方政府与人民银行管理。
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是,农村信用社本是以乡镇为单位组建,本地企业,居民,政府参股。这样的体制之下,想要发展就是空话。甚至管理都很难,大量不良贷款甚至呆坏账至今还在制约发展。
说不好听的,当时农村信用社主任把公章装在包里,走到哪就贷到哪。
这是问题一,制度无法落实,监管缺位。
此外,由于资本薄弱,历年呆账甚至八十年代的死账都还挂着,无法用利润冲减核销导致呆坏账始终拖累发展。
新世纪开始,信用社合并为县联合社,初步具备抗风险能力,2010年后基本成立地市农村商业银行,到此,因涉及人员与纳税问题,省级农商银行无法推进。目前,重点城市的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比较加速,但原始资本与呆账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企业应按期计提坏账准备,对于确认的坏账损失,应借记什么科目企业应按期计提坏账准备,对于确认的坏账损失,应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资产减值损失是指因资产的账面价值高于其可收回金额而造成的损失。资产减值损失的主要账务处理: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进行明细核算。
三、企业根据资产减值等准则确定资产发生的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本科目,贷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工程物资——减值准备”、“生产性生物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商誉——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
四、企业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等后,相关资产的价值又得恢复,应在原已计提的减值准备金额内,按恢复增加的金额,借记“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减值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抵债资产——跌价准备”、“损余物资——跌价准备”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五、期末,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关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