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王勇时代央企重组思路渐变
国资王勇时代:央企重组思路渐变
国资王勇时代:央企重组思路渐变 更新时间:2010-11-10 7:24:13 王勇履新国资委主任不足三个月,央企重组思路已经发生微妙变化。
本报记者11月9日从有关方面获悉,今年屡屡被提及的要在年内把央企重组到100家以内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提法是央企重组“具体进度要服从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需要”。
另外,本报记者还了解到,“集团公司+上市公司”的央企模式也正在发生变化。根据国资委副主任邵宁的最新表态,国资委未来的目标是要消灭集团公司,“以后要逐步把包袱消化掉,之后再把集团公司去掉,只保留中间做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进行运营”。
“大限”有变
按照国资委此前公布的央企重组时间表,截至今年年底,央企将减少至100家以内。
一位与国资委关系密切的知情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国新公司在年内挂牌的计划不大会改变,但央企要由目前的120多家减少至100家以内,“似乎时间不够”。
根据邵宁的表态,国资委一直把重组效果而不是数量放在第一位,如果仅为了一个数字目标而重组,不一定能保证重组效果。
邵宁透露,国资委主任王勇到任后主持了一个重组工作专题会议,会议认为,央企重组的方向和目标不变,但具体进度“要服从工作质量和效果的需要”。
“如果本着进度服从重组质量的原则,央企缩减至100家以内至少还需要3-5年时间。”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而今年7月份,国资委前主任李荣融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央企一定会减少到100家以内,我对此有信心。”
这也意味着,在这场从2003年开始的“将央企数量从196家缩减至100家以内”的接力赛中,央企数量缩减目标将落后于国新公司的组建进度。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与缩减央企数量相比,国新公司的挂牌要容易很多,“可以先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愿意进去的央企先装进去,然后慢慢再将其他资产装进去,一边盘活一边装”。
按照国资委此前的说法,国新公司的使命是加快央企整合和调整国资产业布局,将纳入一些“规模较小、微利、效益差、应退出市场的央企”。
对此,邵宁做出了进一步解释――国新公司主要是帮助劣势企业退出,而不是把所有大的、好的企业都放进国新公司,国新公司的地位和其他央企都是平行的。
邵宁称,将被装进国新公司的央企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经营比较困难,手上又没有足够资源,有好的业务板块但缺乏资金做强做大,不好的业务板块也没钱支付退出所需要的改革成本。
国新公司的作用就在于“给这些公司好的板块集中提供资源,帮助其做大做强;帮助其支付改革成本,尽快从不好的板块退出”。
如果按照邵宁所说,将被装进国新公司的央企经营比较困难,那么,“小而强”的科研院所并入产业集团的重组思路则更加清晰。
此外,少数央企虽然在规模和业绩上没有做到行业前三名,却在一个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做成了垄断地位,这样的央企或将避免被装入国新公司的命运。
“去集团化”
邵宁还透露了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改革方向:国有企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把大型国企打造成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
具体路径是,逐步把包袱消化掉,之后再把集团公司去掉,只保留中间做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进行营运。
邵宁所描述的国企改革“乌托邦”,并非一个容易到达的地方。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央企存在不良资产,且背有历史包袱。如果要将央企打造成“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必须清除或盘活不良资产并去掉历史包袱。
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国资委的改革思路借鉴了欧洲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思路,“一旦国家需要钱,通过资本市场可以非常顺利地变现,唯一的差别是,上市后股份归国家,而不是私人”。
看似与之矛盾的一点是,一方面,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是“去集团化”,另一方面,央企现在的工作重点是加强总部建设,重新审视集团管控模式,确保集团决策指令能准确高效执行。
一位国资研究人士解释了央企在现阶段加强总部建设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央企尚未完全市场化,必须先实现整体上市、主营业务非常集中,才能去掉集团公司的帽子。
整体上市,正是国资委积极推进的一项工作。原先,国企上市是将一部分优质资产装入上市公司,包装后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邵宁表示,原有的上市思路要改变,国资委现在改革的方向是整体上市,至少要做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上市公司的产业链非常完整,是一个独立的、可以自我运行的发展主体。
上述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央企只有少数一两家初步实现整体上市,并且情况比较特殊,不具有广泛借鉴意义。
因此,在初步具备整体上市条件的企业中设立试点,是国资委正在考虑的方式。
据本报记者了解,中国五矿集团已有整体上市计划,也是国资委重点支持整体上市的央企。
另一个改革突破点在于,部分央企实现整体上市后,国资委将探索直接持股上市公司。据本报记者了解,国资委支持持有上市公司股权已经没有法律障碍。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曾在2009年表态,将在2010年将国资委直接持股上市公司的计划付诸行动。
但一位国资系统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这项工作的进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快”。
外资参与重组有望破冰
引入外资参与央企重组,也是国资委开展国企改革工作所考虑的计划。并且,随着国新公司的组建及开展资产盘活工作,外资参与央企重组有望破冰。
今年7月份,邵宁会见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郑国枰一行时表示,欢迎GIC参与中央企业的重组改制。GIC也对在华投资表示出强烈的兴趣。
知情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也有意参与央企重组。新任国资委主任王勇还与淡马锡“交情不浅”――淡马锡与国资委曾在2005年成立一个合作小组,中方负责人为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王勇。
上述知情人士认为,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资本,新加坡资本相对安全,也是获得国内政府批准率较高的外资。
除了直接引入外资参与央企重组,境外上市也是国资委引入外资的考虑方案。
邵宁表示,推动央企境外上市,是国资委推动大型国企改革的一个要点。“这几年国资委推动国企到境外上市,主要是H股上市,这也引起很多争议。”
尽管央企境外上市之路充满曲折,甚至有部分企业从H股撤回来在国内上市,但国资委方面坚决认为,企业治理水平的高低和所依托的资本市场是密切相关联的,如果资本市场非常成熟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治理和管理也必然是规范的。
除了H股外,海外业务形成一定规模的央企正尝试境外上市。据本报记者了解,五矿集团境外资产MMG原计划在澳大利亚上市,但考虑到监管环境、国资安全等,最终选择将MMG装入五矿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五矿资源,这也是五矿集团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资本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