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外投资德国对外投资数据
大家好,德国对外投资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德国对外投资数据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德国对外投资和德国对外投资数据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德国发动一战的目的是什么?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1945年5月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德军总兵力剩余多少?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费用,从何处来呢?德国发动一战的目的是什么?谈论“德国”发动一战的目的,很容易产生误导。因为“德国”并不是一个如臂使指的整体,德国内部存在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党派、不同的利益集团,而一战以前德国政治制度上独特的“二元体制”,更使得包括战争在内的外交政策,往往是这些不同集团之间拉锯和斗争的副产品。
这事要从一战的四十多年前说起。1870年普法战争之后,普鲁士统一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着手对德国政治制度加以改革,以便缓和普鲁士与被其统一的西部、南部德意志邦国之间的矛盾。
当时欧洲不少君主制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开放选举,但往往将选举权限于中上层有产阶级的范围内,下层阶级与无产者往往没有投票权。俾斯麦认为,如果德国也采取这种做法,将会让中上层支持的自由派政党得利,引起君主和保皇派的不满;所以他干脆直接推行全民普选,希望通过受保守派地方士绅影响比较大的农村选票,来压制新兴的城市中产阶层和自由派政党。
俾斯麦的这番改革,使得德国立法机构具备了一定程度上的、超越于同时期其它欧洲国家的民主特征:广泛的投票权、多党竞争的周期性选举、大规模的竞选活动、以及议会对财政预算一定程度的控制权。可以说,在制度层面和社会发育层面,俾斯麦改革为德国真正的民主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但是与此同时,德国政府内阁的任命权、以及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决策权,却仍然完全保留在君主手中,不受到议会的管辖。在大多数重要的政策议题上,君主和政府内阁可以通过暗箱操作,轻易地绕开议会和民意的约束,并反过来操纵民意的走向。特别是在军事行动方面,议会与公众对政府和军方高层的意图完全一无所知,也无从问责。
这种议会与政府“二元化”的体制,既给保皇派精英提供了操作的空间,又放大了民主化对他们切身利益的威胁。一方面,每当政府的预算案遭到议会的质疑和阻挠时,保皇派精英便通过对外国军事威胁的夸大、对殖民行动好处的鼓吹、或者对内部“人民公敌”——比如天主教徒、犹太人、社会主义者等等——的指控,来操纵民意、影响议会选举,进而在议会中通过自己提出的预算案。
另一方面,随着民众参政意识以及对君主制不满情绪的加强,以及社会民主党等进步党派力量的崛起,保皇派越来越坚信,民主化将让自己输掉全部家当,只有通过战争动员,才能将民众拉拢到君主和政府一方,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在这种思路与动机的推动下,德国政府高层一步步迈向了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自掘坟墓的结局。
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谢谢邀请,我是岛主说事。二战之前的德国,面对破败不堪的中国,德国为何要伸出援手?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地看,不能以偏概全。
一方面,一战后的德国特别希望找到一些合作伙伴。大家知道,一战结束后,德国上下并不认可英法强加给他们的战争赔偿和削减军备,为了恢复德国经济,德国政府广泛加强了外交和提升经济的工作,这一时期到二战爆发,德国基本上都是以一个战败国和受气包的姿态与世界各国交往,包括美国苏联,都在与德国做生意,中国也不例外,由于人口众多和中国当时的内乱状态,给德国输出军火和工业产品提供了很好的市场。
另外,一战以后,由于华尔街经济的影响,世界迅速进入大萧条时期,德国又刚从战火中重生,为了尽早摆脱经济萧条的困局,德国必须尽快找到经济发展所需要能源和原材料,中国是个新生的市场,不仅原材料便宜还常年处于军阀混战状态,客观上使德国看到了双赢的利益。尤其是希特勒上台以后,加强了能源积累和军火出口,以积累财富扩充军备,而当时民国政府也渴望在欧洲找到合作伙伴,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另一方面,中国当时是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德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时,德国也在中国有扩张的领地和租界,但在美英帝国帮助下,日本将德国在中国的领地占有了,客观上讲,加强与中国政府的联系就为德国在华建立各种联系,掌握军事情报和试图建立同盟搭建了平台。
二战爆发前,民国政府多次派人与德国接洽,不仅在武器装备上成为德国军火的较大市场,还建立了各种民间和政府间合作,此时,不仅美英苏在拉拢中国,德国同样也在拉拢中国,在或明或暗的较量中,德国一直以发达的工业产品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得到中国政府的肯定。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蒋介石和希特勒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基本上有共同点,这种默契为两国关系加了砝码。对德国来说,中国在二战爆发前已经受到日本关东军的扩张侵略,国民政府需要德国提供支持和帮助。而对中国来说,与日本军国主义的战斗又为德国实施闪击战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借鉴和试验场所,因此,这一时期,德国派出了军事顾问团指导中国军队作战,中国军队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先进的军事理论和攻防战术。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了解那一段历史,有些人认为是德国帮助了中国。但这个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德国也是无力不起早,没有利益吃亏的事他们是不会做的。一是经济上互通有无,就是说德国需要中国的钨锑等战略物资,中国需要德国提供的最好工业产品,包括武器装备。二是军事上相互帮助。由于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中国又屡遭列强凌辱,共同的处境使两国有同病相怜之感。三是德国想让中国选边站队。由于二战前期,美英苏都把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跳板,都想拉拢中国成其合作伙伴,所以,德国理所当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机会。
1945年5月纳粹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时,德军总兵力剩余多少?二战开战时,即德军攻击波兰时兵力120万,(有的说160万),德军攻击法国时,兵力335万,德军进军苏联巴巴罗萨行动时,兵力550万,德国最强的1941年.全欧洲的纳粹军队有1020万,德国宣布投降时,兵力还有250万左右。
战争后期虽然德军还有二百多万军队,但各有其职,能调遣的机动部队已经寥寥无几。可以这么说吧,德军1945年西线的"守望莱茵"行动(阿登战役)已经是强弩之末,虽然给盟军造成一定损失,但此役后德军再无反击的力量。再加上东线苏联紧随其后发动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德军不得不从西线调兵到东线,可见其兵力已是捉襟见肘。后期投降时库尔兰包围圈里面有大约30万人;捷克斯洛伐克大约40-50万人;南欧方向有大约20-30万人(意大利抵抗美国人,还有F集团军群在南斯拉夫一带);最强的党卫队装甲部队在匈牙利,按照希特勒的命令要攻击布达佩斯;在奥地利还有部分部队;挪威大约有20万。此外就是西线部队了,但能算上精锐的真心不多,库尔兰口袋里的,面对波罗的海方面军,还能支撑下去已经很不容易了,在挪威的更不用说,根本回不来。在匈牙利的,希特勒不肯放弃,继续在那里作战,这么一算就清楚了,实在没兵了。欧洲战场的战役级别动不动就百万,就算再给德军二百万,两场战役下来也是杯水车薪。何况德军面临的对手那么多,简直四面楚歌。
1945年五月,德国向美,英,法三国投降人数的分布大致是:蒙哥马利的英军受降50万德国俘虏,英国-加拿大联军受降200万人,这些俘虏大多数在德国投降后放回了家,其中有30万人被送往法国作为“重建法国”的劳动大军。美国在欧洲和北非受降525万人,约100万死在了战俘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战争刚结束的那段时间,苏联共接收了238.8万德国战俘以及109.7万欧洲其他国家的战俘。这不包括大量在战场被俘马上被处决和立即死亡的德国军人。
另外还有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在内的50万德国平民被抓进了斯大林的劳改营。能回国的十分之一只是一个概略数。很多人认为只有5%-8%左右。比如第六集团军被俘九万,战后回国只有区区六千人。
二战时期,德国的军事费用,从何处来呢?其实,在二战开打的头几年,1939-1942年这段时间,德国都没有进行全面战争动员。期间,德国国内的民用经济一切照旧,甚至还出现过多次超越了战前产量的“小高峰”。
德国最终转入战时经济的时间更是比苏联、美国都要晚的多。甚至,在走向没落的那两年,还动用了50000名德国现役军人和180000名“群演”,下血本儿,拍摄了大型史诗电影《科尔贝格》。
1945年初,这部劳民伤财的大制作在东西两线的轰炸中,正式隆重上映,旨在激励德意志民族的“斗争和士气”。
(《科尔贝格》以纳粹的反动视角,重新演绎了发生于19世纪初,第四次反法同盟战争中的经典围城之战)
很显然,纳粹高层们,还是很善于总结的,充分吸取了一战德国战败教——民生问题导致骚乱,引发国内起义,德皇退位,在正面战场并非全面败退的情形下,新政府主动向协约国投降。
因此,纳粹从上台执政开始,就在拼命的拉拢讨好民众,同时还特别注重“洗脑”般的宣传和舆论造势。二战打响后,也一直尽量规避把明显的把战争负担转嫁给国内人民,在1943年秋之前,没有直接的加征过“战争税”。
毕竟,纳粹党能迅速壮大,靠的多是来自于工人、小市民、失业者、农民与中产人士的“铁粉”。所以,他们的利益,不到紧要关头,绝不能随意触碰,否则就动了自己的统治根基。
客观看,在1943年秋(库尔斯克战役最终失败)德国东线战场开始“专攻为守”前,军费方面,民众和国内的普通税收,并不属于其主要来源。
那么,东西两线作战的压力,从挪威到北非,广大的东欧、苏联占领地;从地中海到波罗的海,到处都需要钱和物资,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还不能伤到自己人,应该如何是好呢?显然,除了战前的“囤积”,纳粹更把魔抓伸向了占领区人民和犹太人。
早在战前,纳粹通过打击、迫害犹太人,短期集聚了大量财富。甚至,在宣传术的”洗脑下“,迫害犹太有产者的行为一度成了德国各界人士广泛参与的“国民运动”。充分利用了普通德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里,还被大都数人看成了杀富济贫行为,特别受中下层民众的拥护。
加之,自魏玛时代起,与中国和苏联的长期贸易往来,也帮助德国提前储存了大量工业原料和战争资源。
尤其跟苏联的“互通有无”活动,在二战爆发早期,苏德东西瓜分波兰后,不用再“绕远”,路线更加便利、顺畅,甚至还形成了一段贸易合作“高峰”。比如,最为大家津津乐道的,1941年6月21日深夜,苏联运送物资的火车空车皮刚返回没两小时(苏德贸易中,德国传授技术,苏联主要卖资源,还包邮),巴巴罗萨计划就开始时了。苏联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典型的被卖了后还帮人数钱的角色。
(苏德在瓜分波兰后,双方军官友好的坐车准备出席联合阅兵式,周围还簇拥着笑逐颜开的“波奸”)
还有面向民间发行的“债券”,被洗脑后的德国老百姓都争相购买,主动“为建设第三帝国”贡献力量。这些来自于民间的资金,给战争早期提供了比较靠谱的军费。
此外,德军军费更重要的来源,还是对占领区的各种残酷“压榨”。
在苏联境内,纳粹操作比较简单,直接宣布“一切苏维埃的财产都应该被纳入到帝国财政中来”。
其他占领区呢,当时的德国跟日本一样,都在大搞“以战养战”,打下一个地方,驻军的军费就强制当地来承担,美其名曰——“为换得军事保护而对帝国防务的捐献”,即“防务捐赠”。其实,就是类似黑社会在收“保护费”。
而且,这笔“保护费”随着战争的进展,越发显得在“漫天要价”。
根据帝国财政部1941年10月公布的数据:占领军军费占比利时年财政收入的125%,荷兰的131%,塞尔维亚的100%……
这种“超额保护费”的结果是,战争后期,法国,荷兰等地连续的“大饥荒”。著名影星赫本的少年就被大饥荒“饿着”了,有点影响生长发育,间接促成了她纤细的身材。据说,当年的赫本,饿的连吃郁金香根都吃过。不少影视作品也演绎过这段历史,比如荷兰电影《黑皮书》,饿坏了的女主能直接把兔子正啃着的胡萝卜抢过来自己接着吃。
除了占领区上缴的“保护费”,纳粹还强制占领区的犹太人缴纳赎罪金,进而直接宣布犹太人的财产是“人民的财产”,大大方方的没收他们名下的无形和有形资产,达到了快速致富,补充军饷的效果。
同时,各地集中营,和从占领区掠来,尤其是苏联区域内的强制劳工,组成了“超低成本劳动力”队伍,也明显抵消了纳粹的相关军费支出。
另外,第三帝国还在占领区强行推广“马克券”,再操纵外汇兑换率,故意让对方货币贬值。
更要命的是,跟“马克券”关联的是“帝国马克”,而非黄金。
很显然,任何货币,就其本身而言,就是纸,并没有价值。那么,要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能按照一定的汇价兑换成黄金,即“黄金的避险价值”。因此,正常情形下,一国需要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能保证其货币的稳定性。同理,黄金储备量越大,该国的货币就越稳定,越能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其保值性也更高,比如,当今的国际结算货币——美元。
而这个马克券,只在占领区有效,既无黄金储备做后盾,又无信用当保障。
纳粹人为操纵汇率,随便印一些“马克券”,轻松兑换成占领区货币,进而大肆收购物资;而占领区金融机构,拿着朝不保夕的“马克券”,却只能在本区域内交易,出了德占区,就成了废纸一张。这简直跟“明抢”,没多大区别了。
用“马克券”搜刮来的财富到了德国老大手中,先被各级军政管理人员层层贪污一部分,挑剩下的,一些供养驻军,另外的运回国内去抵消通胀。
(马克券,虽说曾经形同废纸,但放今天,可是属于极具升值潜力的珍藏品)
到了战争后期,愈发丧失理智的德国占领军,开始强制被占领区域的银行动用存款购买第三帝国发行的“战争债券”。当年,在纳粹的“胁迫”下,捷克银行70%的存款购买了战争债券,比利时银行也拿出了55%的存款,用于购买战争债券。
还有被占领的希腊,1944年,其央行在一番威胁和恐吓后,曾经买进过一大笔第三帝国战争债券。70多年后的2015年,陷入欧债的希腊政府突然“想起”了这笔“坏账”,仔细算过后,认为这笔金额至少相当于今天的100亿欧元。
于是,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时,还特意强调了这件往事。并表示,希腊对二战期间被德国占领的索赔要求依然有效,这账,啥时候兑现呢?
好了,回到话题上来。在德占区,因为拿着“马克券”兑换占领区货币非常划算,所以德国官兵们都喜好在异国拼命消费、各种“买买买”,然后寄往国内,尤其是法国的驻军,都跟咱们现在的海外代购差不多了。
占领区人民过的“水深火热”,而德国家庭天天盼着远道而来的“礼物”。这么一来二往的,大家对元首的爱,更是无以复加。
所以,随着战争的进展,虽然德军在不断的扩大军队规模,增加军备,但德国方面自己的实际支出,却呈不断的减少的趋势。
这背后,就是“帝国财政”的胡乱发挥,加上大规模的劫掠和帝国邮政配合运输的效果。
只是,欠的账,最终都得需要还的,跟改朝换代没关系。截止2007年,联邦德国政府已经向二战受害方支付了大约640亿欧元的赔偿。这还不包括要一直持续下去的,针对大屠杀犹太幸存者,每年每人约2500欧元的津贴。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德国对外投资和德国对外投资数据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