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厚积薄发南京一季度正增长16是如何炼成的.
科创厚积薄发: 南京一季度正增长1.6%是如何炼成的
科创厚积薄发: 南京一季度正增长1.6%是如何炼成的 2020-05-07 10:04:46 原标题:科创厚积薄发: 南京一季度正增长1.6%是如何炼成的
2020年第一季度,在全国和江苏省经济增速同比下降的大背景下,南京市实现了1.6%的增长。
大疫之下,取得这一成绩实属不易。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尽管南京统计局尚未对外公布详细的数据分析,但在一季度的常规通报会上却指出,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3247.41亿元、可比增长1.6%,并且,这是经江苏省统计局统一核算结果。
不妨将南京的1.6%放在两个维度下分析。一是,全国省会城市;二是,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城市。如果这两个指标同时兼顾,则意味着南京是唯一实现正成长的。
那么,怎么看南京这一全国亮点的表现。
南京市发改委新闻发言人联络处答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时给出了3个解释:
一是,疫情防控好,复工复产快;
二是,城市基础好,产业结构韧性强,重点企业和新增长点发力支撑;
三是,在疫情打乱原有社会经济发展秩序这一特殊形势下,政府主动作为的一些新招实招对症管用,发消费券、四新行动,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下馆子、逛书店买书等,给予了全社会信心。
南京市政府在第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通报中指出,一批重点企业连续生产。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136家规上工业企业不间断生产经营,实现增加值244.6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34.3%。格力电器、园博园、地铁5号线等13个重大项目连续施工。
读懂这一官方表述非常关键。这是因为,从南京的产业结构看,136家国有为主体的工业企业中,石化、钢铁、化工等占比较大,产业结构偏重,且这些产业是连续性生产线,不会因为法定假期等原因停工,因此,有熟悉统计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在国民经济总量的核算中,采用的是生产法,因此这些行业是增长的。
第二,相比苏州,南京的外需、外资依赖相对少一些。对比2010年1-3月的进出口和出口总额看,南京的两项数据,都只有苏州的1/5—1/4。
从上述2点可以看出,南京的产业结构是内需导向,依托的是国内超大市场。对比海外需求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的情况,国内疫情得到有力控制为有序复工复产创造了条件,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正在加快恢复。
第三,南京的科技创新近些年来持续发力,厚积薄发,使得城市发展的内需动力得到有效的切换,那就是科技创新。
作为省会城市,南京在之前的发展中滞后于传统苏南板块,其关键原因在于没有抓住前二次改革开放的机遇,即乡镇企业和外资,前者基于制度竞争,后者基于技术竞争。
但自上一轮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加入WTO10周年后,新一轮发展强调的是科技创新,其关键核心是培育高科技型企业。在推动创新名城的建设中,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提出了三棵树理念,言简意赅地揭示了南京在培育科技企业方面的思路和举措:
放眼全球移植大树、打造苗圃培育树苗、转型升级让老树发新芽,种好三棵树,才能厚植一片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的科创森林:在过去的3年来,南京每年新增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万家。
南京的科技创新中,除了强调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外,另一个核心在于新型研发机构。
与以往不同,所谓新型研发机构,其运作的本质上是让教授和团队占大股,说了算,用市场手段最大程度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这其中,所谓政府通过产业基金支持的部分,仅占5%的股份。数据显示,过去的2年来,南京的300家新型研发机构催生出了3000家在行业内具备领先水平的高科技企业。
新一轮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推动力,这一新的模式就要依靠高端要素,需要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和高端人才相互匹配和发挥作用,作为省会城市,大院大所较多的南京科教优势比苏南集中,在行政和市场双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厚积薄发,逐渐发挥了重要优势和作用。比如,台积电等国家级重大项目选址南京。
从近几年南京的诸多措施看,围绕着创新渠道,出台了一系列人才、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措施,其中很多措施超常规,在全国开先河、力度最大。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南京的高校虽多,其实过去留在本地毕业生占比少, 但现在随着高科技企业数量的增加,毕业生留宁比例已超过20%,实现了产业与人才的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