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审核启动一年注册生效企业冲刺百家.
科创板审核启动一年:注册生效企业冲刺百家
科创板审核启动一年,通过注册企业即将满百。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截至3月19日17:00,科创板注册生效的企业数量达到98家,距离“满百”仅一步之遥。而此时,距离上交所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恰好一年。此外,记者统计发现,一年来共有214家企业申报科创板IPO,除98家已经通过注册环节外,还有12家提交注册,2家终止注册,1家不予注册,25家终止审核,4家上市委审议通过,其余72家企业则分别处于受理、问询或中止等较早期流程。
“一年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审核工作亮点是问询及回复的及时公开,坚持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注册制理念。”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这也是科创板经验中最值得推广的。”
上交所曾多次表示,公开化的问询式审核是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的重要机制,目的是为了“问出一家真公司”,同时让市场主体在信息充分披露基础上,对公司的质量和价值进行投资判断。记者注意到,科创板问询环节直指科创成色是否充足、关联交易定价是否合理、盈利能力是否可持续、实际控制人的持股结构等焦点问题,部分科创板申报企业甚至是在经历了五六轮的问询后才能迎来上市委会议。而且,对于信息披露的违规行为,监管也是“秒响应”,并直接问退了部分科创属性不足的企业。
“科创板运行比较平稳,符合市场预期,其最大特点是包容性,提高了审核效率,缩短了审核周期,这是其最大的优势。”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3月19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企业的多套IPO标准和注册制发行机制是科创板的亮点和制度创新之处。”
第一创业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兴刚也强调了科创板在包容性方面的创新。李兴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科创板允许优质的亏损企业、同股不同权以及红筹企业上市,为急需资金的创新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差异化的上市标准充分激发了科创企业的活力。同时,科创板实行保荐机构跟投制度、高管及核心人员参与配售制度也是科创板创新亮点。”
不过,董登新认为,科创板目前的新股供给还是偏慢,其包容性的重要体现之一就是能容纳更多企业,这一点距离市场预期有差距。而且,这个差距甚至在科创板交易运行环节也有体现。
“如果水池太小,科创板无法平滑大资金和大机构的进出,也就没有办法实现大资金、大机构的长期驻扎。”董登新表示,“交易所要想方设法寻找、吸引稳定可靠的上市资源,并建立筛选机制,上交所可以主动与新三板对接,从精选层寻找优质资源,调动科创企业转板积极性。”
对于新证券法实施背景下注册制的推进,王骥跃则建议,进一步明确注册环节的审核内容,明确哪些事项属于重大信息披露要求事项,并提高注册环节的透明度。此外,还应进一步提高注册环节的可预期性。
李兴刚强调,其余板块可借鉴科创板实行注册制,但在具体标准上,也要设定与科创板形成互补并符合自身定位的条件,使得科创板、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在定位、需求及服务对象上有区分,促进注册制发挥出更有利于不同板块的积极作用,从而推动资本市场平稳发展。
对于创业板即将开启的注册制改革,王骥跃认为,创业板是存量市场,已经开板逾十年、拥有近800家上市公司以及超过千万投资者参与,创业板改革关系到更多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此外,创业板改革,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提升市场效率、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口开放是大势所趋,但不应仅聚焦于入口的开放,更应该聚焦于改革方案与改革过程对既有市场和既有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关注,更应该聚焦于用市场化方式加速淘汰劣质公司。
李兴刚则对科创板退市制度提出建议,“除了目前规定的财务、交易等方面的退市指标之外,还可以根据科创板的科创属性,建立上市公司高科技人才储备、专利技术、研发成果创造等方面的退市指标。如若企业高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含量大幅下降,就应该考虑是否让其进入退市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