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的趋势(理财趋势是什么)
继人民币存款挂牌利率集体下调之后,5月15日,根据相关部门要求,银行又集体对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进行了下调。
中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仍然存在持续下行的空间,储户们的预期也发生着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存款的吸引力是否会下降?一个可见的信号是,4月份个人存款减少了1.2万亿元,而同期理财市场有所回暖。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短期内还无法确定存款搬家的趋势,但从中期来看,股市回暖和赚钱效应提升大概率会成为存款搬家的催化因素。
存款利率全线下行
5月15日,包括平安银行、桂林银行、郑州银行、四川天府银行等在内的十余家银行公告下调通知存款、协定存款利率。另外,东营银行等数家银行公告暂停销售“智能通知存款”类产品。
上周,第一财经从某国有大行确认,根据相关监管部门下发的通知,自5月15日起对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进行调整,包括国有银行执行基准利率加10BP,其他金融机构执行基准利率加20BP;此外,停办不需要客户操作、智能自动滚存的通知存款,存量自然到期。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本次存款利率定价上限下调,将有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增厚息差,提升银行盈利能力。
不过,由于协定存款、通知存款中对公存款占比较高,因此,此次下调,对公司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更为受益。
其中,协定存款指,对公客户中超过基本额度(一般为50万元)的部分按照合同利率计息,划入银行对公活期存款进行统一核算;通知存款是定期存款的类型,通常以对公存款为主。
以去年年报为例,在42家上市银行中,有22家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超过50%,以股份行和城商行为主。
其中,浙商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高达87%,另外,杭州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南京银行的公司存款占比也超过了70%。而国有大行和农商行的存款池子里大多以个人存款为主。
在银行存款利率下调的大趋势下,储户们也深切体会到了存款利率下行的长期趋势,部分想要提前锁定更高存款利率的储户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大额存单、结构性存款。去年持续上演的大额存单“抢购潮”当前还在进行中。
“我们的大额存单一直很火爆,而且额度很少。”某农商行客户经理对第一财经说。
不过,根据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监测的数据,去年四季度以来,大额存单3年期平均利率下降趋势明显,2023年 4 月,大额存单各期限平均利率均环比下跌,不过不同类型银行调整的情况不一,利率下调的主要是地方性银行。
另外,结构性存款整体收益率也呈下降趋势,近两年,结构性存款规模逐渐小幅压降,较高峰期下降了一半以上,结构性存款的成本也在持续下调,4月份,结构性存款的平均期限在4~5个月之间,平均成本率在2.7%~2.8%之间,相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BP~30BP。
但和同期限的定存和大额存单利率相比,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依然相对较高,业内预计,未来这部分存款利率会继续下降。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对第一财经表示,考虑目前存款利率已经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宏观经济恢复、融资需求上升,2023年存款利率下降的空间相对有限。“但从中长期看,市场无风险利率下降是大势所趋。”他说。
未来存款将会流向哪里?
随着存款利率下行,存款“搬家”也在悄然发生。
根据央行公布的4月金融数据,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0万亿元,同比多减4968亿元。
市场人士猜测,4月份个人存款减少1.2万亿元,主要是由于个人增配理财及提前还贷等。
平安证券分析师袁喆奇认为,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调的背景下,理财产品的吸引力将会有所提升,理财产品收益率和存款利率的差距有望进一步扩大。
根据普益标准数据,4月份理财子公司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不含现金管理类产品)、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分别为4.43%、5.35%,明显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4月理财市场规模环比提升5.14%至25.4万亿元,理财市场有所回暖。
事实上,银行理财和银行存款之间存在一定的跷跷板效应。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2022年11月10日~2023年3月末期间,估算理财规模下降近6万亿元,而同期个人存款大幅增长了15万亿元。
招商证券廖志明认为,4月份个人存款数据反映了个人资金开始净流入理财,带来了理财规模的显著增长,理财规模已经重回增长通道,预计2023年11月理财规模将超过30万亿元,有望接近2022年的高点。
另外,开源证券分析师高超认为,银行存款利率下调利于储蓄向保险、基金等理财类产品迁移,利好非银,尤其是对于储蓄型保险产品的销售,传统险、分红险和万能险比价优势提升,预计二季度储蓄型保险产品保持供需两旺,险企负债端增速有望进一步提升。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则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现阶段,居民消费信心和投资信心仍未完全恢复,风险偏好较低,短期来看,存款产品缺乏让投资者信赖理财替代品,存款利率的下调也让提前还贷更具性价比,或将引发新一轮提前还贷热潮。
“中期来看,股市回暖和赚钱效应提升大概率会成为存款搬家的催化因素,引发存款向公募基金、固收+理财等含权资产转移,反过来进一步驱动股市回暖,产生正反馈效应,重启居民存款流向资本市场的趋势。”他说。
董希淼认为,对居民个人而言,如果资产配置中存款较多,那么收益率可能有所下降。居民应平衡好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如果追求稳健的收益,在存款之外可以适当配置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及货币基金、储蓄国债等。
此前,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就曾建议,除了存款以外,包括积存金、柜台债和美元存款等三款风险较低的产品也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