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采取清壳行动计划提高主板上市盈利门槛
港交所采取“清壳”行动计划提高主板上市盈利门槛
11月27日,港交所发布咨询文件,计划提高主板上市的盈利门槛,此举被外界视为收紧“壳股”公司的上市规则。
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共提出两个方案。方案一是跟随早前市值门槛上调幅度,由2亿港元提升至5亿港元,上调1.5倍,申请上市公司最近一年盈利须不少于5000万港元,前两个财年累计盈利不少于7500万港元。
方案二是根据恒指自1994年至2019年间平均增幅,得出2倍的升幅,公司最近一年盈利须不少于6000万港元,前两财年不少于9000万港元。
根据咨询文件,若按两方案审视自2016年至2019年的新股申请,方案一及二将分别有437宗及486宗上市申请属不合格。一旦实施两项建议方案,在某些方面,港交所将成为全球主要交易所中要求最高的。
“港交所建议调高主板盈利规定,是为了减少未达到盈利目标而估值又过高的公司在上市后股价暴跌的现象,此举有助优化股市整体质素,但亦会增加有正常集资需求的企业尤其是香港本地中小企业上市的难度。”澳洲会计师公会2020年大中华区分会理事林俊而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港交所在咨询文件中指出,来自仅符合盈利规定的最低要求、但历史市盈率相较于已上市的同业相对偏高的低市值发行人的上市申请有所增加。这些低市值发行人一般都是传统行业的中小型公司,包括地产及建筑业、消费品行业及工业。
“从监管角度上,我们关注这些低市值发行人是否真正为了其业务的发展而上市融资,或其估值是否仅为了符合市值规定而倒算所得,以便为取得上市地位附带的价值而制造潜在的空壳公司于上市后出售。”港交所表示。
此外,过高的估值也引发监管关注。港交所指出:“首次公开招股发行价是否真实反映市场的预期价格。在某些个案中,价格发现过程可能因向投资者提供回佣以使其认购股份的行为, 及疑似不当行为如编造人工股东基础而被影响。”
根据咨询文件,如果根据上述两个方案审视自2016年至2019年的新股申请,方案一及二将分别有437宗及486宗上市申请属不合格。
港交所上市主管陈翊庭表示:“调高主板盈利规定的建议将加强主板上市与GEM上市的区别,为上市发行人和投资者提供更清晰的选择及指引。借此建议,我们承诺持续致力提高香港市场整体质素,并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际金融中心。”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港股一度卖壳成风,主板壳价一度飙升至7亿-8亿港元,此后港交所出招收紧壳股买卖要求,导致主板壳价暴跌50%至3亿-4亿港元。
香港创业板设立的背景是模仿美国纳斯达克,因此相比主板市场,门槛更低,公司没有盈利要求,可以不公开招股。由于流通量持续低迷,香港创业板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局面。
“部分仍有上市需求的本地企业或会考虑香港创业板,不过该板块流动性较主板低,建议提升该板块的上市企业素质,改善成交量以吸引有融资需求的企业。 港交所可考虑改善企业上市后并购及出售业务审批流程,加强对造壳现象的监管,兼顾监管要求又顾及有正常融资需求且具发展潜力的公司,提升港股市场的生态吸引投资者。”林俊而指出。
在他看来,壳股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主板上市盈利需求提高以后,上市公司数量供给减少。“但另一方面,要视乎港交所未来是否有打击壳股的新措施出台,如果有的话,壳股的需求就会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