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铝合金门窗移门厂家有哪些
文章目录:
1、成都三环车祸中第一个拉门救人的“黑衣哥”:20多人仗义出手,货车爆燃前救出被困司机2、这家企业致力批量“造星”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3、这家企业致力批量“造星”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
成都三环车祸中第一个拉门救人的“黑衣哥”:20多人仗义出手,货车爆燃前救出被困司机
视频加载中...
封面新闻记者 杨力 苟春 摄影报道
就在大伙儿合力将被困司机刚抱出来,身后的货车突然爆燃起来,整个驾驶室瞬间被火舌吞没……这是6月18日发生在成都三环路上惊险但感动了全网的一幕。
从发生车祸到爆燃,短短几分钟时间内,是20多个素不相识,但仗义出手的过往司机、热心路人,一起默契配合,才从滚滚浓烟和不断窜出的火舌中成功抢回一条生命。之后,一段段施救视频、照片公布,引发全网点赞,也有不少人寻找这一群热心救人的温暖身影。
6月20日,视频中第一个冲上三环路拉开车门救人的“黑衣哥”,找到了!他的真名叫谢辉,今年46岁,也是一名货车司机。“当时没想那么多,看到冒浓烟,就本能地冲过去拉车门救人。”谢辉告诉记者,司机被卡在驾驶位上,“不少路过的车子也停了下来,20多个人从四面八方跑过来,合力把人救了出来。”
参与救援的“黑衣哥”谢辉。
生死时刻
20多位过路人仗义出手,成功施救
6月18日上午8点50分左右,成都三环路金牛立交至成彭立交段,一辆白色新能源货车冲上绿化带,车头受撞击变形严重。
“突然听到‘砰’地一声。”谢辉说,当时他距事发地100米不到,在看到车头冒烟后,便迅速赶了过去,“我跑过去的时候,有个穿白衣服的兄弟在旁边,向着车子不停招手,喊司机快出来。”
从视频中可以看到,身穿黑色短袖的谢辉一路小跑过来,穿过绿化带后,没有丝毫停留,又快步冲向冒着浓烟的货车,奋力拉开了已经变形的车门。
“驾驶室也被撞凹进来了,司机清醒,但他的腿被卡住了,出不来。”随后,谢辉和赶来的另外几人尝试把司机抱出来,但还是没成功。
就在他们被浓烟熏地睁不开眼时,火舌毫无征兆地就从车底窜了出来,噼里啪啦地燃烧声在身旁响起,救援的危险随着时间推移正在极大升高。
也是在这一两分钟时间内,越来越多车辆停了下来,中断的三环路上,先后出现了20多位路过司机和路人,或手提灭火器,或飞奔而来,不约而同地加入到这场救援当中。有人在奋力拉扯已经变形的车头和方向盘,有人用灭火器在对抗火舌,有人拨打120、119,还有一双双大手将被困司机接力托起。最终,在众人努力下,被困司机被成功救出。
就在他被救出数十秒后,疯一般的火舌便将整个驾驶室全部吞没……
救人之后
“大家很快散了,就是件顺手的小事”
“把人救出来后,消防、警察和120也很快赶来了。”谢辉回忆,司机只是腿上有点伤,但应该不碍事,被120接走了。之后,大伙儿为了不影响到交通,加上消防也赶来灭火了,就没作停留,很快就散了。
同样参与救援的苏先生告诉记者,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在一起救援后,因为比较赶时间,他也很快离开了现场。“抢险救援是军人的本能反应,遇到这种事情我肯定是会冲在前面的。当时没有刻意地去想什么,只是想要去把人救出来。”他说。
另外一名参与救援的黄先生,他是一名基层村干部,当天也是路过时遇到了,因为工作原因,他具备基础的消防知识,车上也备有灭火器,“主要就是带着大伙儿对抗火舌,保护好救援人员和被困司机。”
在看到消防人员赶来后,他也驾车离开了,“成都是一座有爱心和善意的城市,每个人都是有担当的,也会尽己所能去伸出援助之手。”
“我看人被120接走,现场有消防和警察在处置,心想没什么事了也就走了。”谢辉说,他也想起来自己还要去装货送货,又小跑着回到自己停货车的地方,“救援就是刚好看到了,顺手的小事,自己觉得没啥,我还得去拉货挣钱嘛。”
突然爆红
被网友点赞“无名英雄”、“仗义哥”
成都这一群仗义出手的过路司机、热心路人,被人拍下发到网上后,迅速发酵,无数网友为他们的暖心行为点赞,不少网友称他们是“仗义哥”、“无名英雄”。
当天晚上,刚刚送完一天货的谢辉回到家里,便接到朋友消息,“谢辉,你上新闻了,网上都传开了。”谢辉说,他以为是朋友在开玩笑,并没有在意,但很快他又接到了更多熟人发来的视频和新闻链接。
这时,他才反应过来,自己火了。“既高兴又紧张,看到网上很多人叫我‘黑衣哥’,还在寻找我。”在采访过程中,他多次告诉记者,这不是一个人或者两个人能完成的救援,是一大群热心人的共同努力,“我就是一个普通人,做了一件普通的事,没想到会引起这么多关注。最近也接到全国各地媒体的采访,我婉拒了很多,就是想平平静静的生活。”
父亲节接到儿子电话
“最高兴的是能成为儿子的榜样”
在众多的点赞声之下,谢辉身边更多的是关心声。“当天回家老婆知道我的事后,就一直在问我有没有受伤。”谢辉说,还有不少家里的亲戚看到新闻认出了,也打来关心的电话,“嘱咐我救人要先保障自己的安全。”
谢辉说,但他不敢告诉老家的父母,“他们年龄大了,不敢二老说这事儿,怕他们担心。”
但让他最高兴的,是在6月19日父亲节当天,接到在绵阳念大学的儿子打来的电话,“儿子在电话里说,爸,我在网上看到你的事了,你是我的骄傲和榜样。”说到这里,谢辉咧着嘴笑了起来,高兴之情溢于言表,“能成为儿子的榜样,这是我最高兴的。”
谈感动全网
“我相信每一个人遇到这事,都会伸出援手”
今年46岁的谢辉,在成都生活已经18个年头了。
“成都是一个包容,有善意的城市。”他说,自己刚来时,从打工到开大货车、小货车,遇到过的大多数人都是带着善意的,现在每天早上7点过出门跑车送货拉货,“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能养家糊口,儿子也争气考上了大学,我已经很满足了。”
“以后遇到类似的事,还是会出手相助的。”他说,他也相信不光是他会出手,“我相信每一个人遇到这事,都会伸出援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这家企业致力批量“造星”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
3D技术打印航天元器件、研发可堆叠式平板卫星、在浩瀚太空编织卫星通信“蛛网”……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探访这家专注于智能卫星制造、深度融合航天与互联网基因的“独角兽”企业,看它如何探索商业化的卫星产业之路,批量“造星”,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
迈出“第一步” 打造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
在银河航天的方舟实验室,记者的视线立即被陈列于房间中央的一颗卫星吸引。金光闪闪的外形下,排列着数对造型精致的小型设备,两侧可折叠太阳翼上布满一颗颗太阳能电池,加上头顶两个金色“小锅”,星际“生物”活灵活现。“1比1实物还原,它的参照物是银河航天的首发星。”方舟实验室工作人员郑翰说。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2020年1月16日,公司自主研发的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发射。2022年3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银河航天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银河航天型号总设计师王磊说,这六颗卫星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国内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具备单次30分钟左右不间断、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能力,可用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网络等技术验证。
在实验室展示的在轨模拟动画中,记者见到这样一幅场景:随着批量化生产的卫星不断发射,大量卫星接续绕地球飞,全天候提供无缝实时网络覆盖。
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说,银河航天首发星已经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九龙村实现国内首次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山区实地应用测试,越来越多的低轨卫星发射组网将有助于解决越来越多人的上网难题。
“土办法”降成本 探索商业化的卫星产业之路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刘畅说,目前我国卫星制造产业链生态还处于成长初期,规模仍然较小,产业链中单机制造、卫星发射等产业仍处于紧缺状态。“我们通过构建基于民用工业体系的商业化供应链,构建卫星生产线和精益生产管控系统,创新探索‘卫星设计—生产线—供应链’的量产‘铁三角’模式,大幅降低了卫星研制成本、缩短了卫星制造周期。”
批量研发制造卫星,绝对是个高难度“技术活”。“在此前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中,银河航天自研产品所涉及元器件有近4000种,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的关键器件、核心部件实现了100%国产。”朱正贤说。
为了降低卫星成本,技术人员想了各种办法。在方舟实验室,记者看到摞得很高的数吨打印纸,卫星实验室为什么要这么多打印纸呢?郑翰解释说,这是一个能降低成本的“土办法”,因为卫星能源组有蜂窝板、泡沫板,试验期间需要对它均匀施加压力,用打印纸一层一层地加压至数十层,垒起来高达3米左右,可替代加压设备,实现低成本、高效、可复用。
“如果用常规航天产业链去做卫星,成本将会非常高,银河航天有效提高了卫星部组件以及整星的批量化生产能力,大幅降低成本。”朱正贤说,例如技术人员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高频微距波导、高性能天线等载荷的加工,将部分载荷互联的空间压缩到传统占用空间的三分之一,同时电性能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部分单机及系统的性能更上一层楼。
自主创新“加速跑” 下一代智能卫星呼之欲出
在方舟实验室,一面巨大金色“可推拉门”映入眼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长近10米,宽近3米的“可推拉门”,在“呼啦一下”折叠压紧后,厚度竟然只有数十毫米。“这个‘可推拉门’是公司研发的新型柔性太阳翼,实际上是下一代卫星的‘翅膀’。”郑翰说,太阳翼是卫星能量的主要来源,传统刚性太阳翼由于基板比较厚,导致整体“块头”比较大,因此传统卫星的“翅膀”一般比较短,装载柔性太阳翼的卫星将拥有超长的“翅膀”,为卫星提供更大的能力。
据介绍,银河航天目前正在研制最新的可堆叠式平板卫星,就使用上述自主研发全新柔性太阳翼,发射时可将卫星像平板电脑一样多个摞在一起,一发火箭可以同时发射数十颗卫星。“新型柔性太阳翼与系列平板堆叠式卫星完美契合,既满足平板堆叠需求,又大幅降低产品重量,更能大幅节约发射成本,产品综合技术指标实现大幅度提升。”朱正贤说。
朱正贤表示,银河航天正着手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卫星超级工厂,建成后产能将超过每天一颗卫星。未来,银河航天将充分发挥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快速迭代的优势,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相信随着更多卫星的研制发射,将与地面5G网络实现深度的融合互补,有效解决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用户的互联网服务问题。
(新华网)
这家企业致力批量“造星”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
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 题:这家企业致力批量“造星” 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
新华社记者吴文诩
3D技术打印航天元器件、研发可堆叠式平板卫星、在浩瀚太空编织卫星通信“蛛网”……记者近日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的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探访这家专注于智能卫星制造、深度融合航天与互联网基因的“独角兽”企业,看它如何探索商业化的卫星产业之路,批量“造星”,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
迈出“第一步” 打造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
在银河航天的方舟实验室,记者的视线立即被陈列于房间中央的一颗卫星吸引。金光闪闪的外形下,排列着数对造型精致的小型设备,两侧可折叠太阳翼上布满一颗颗太阳能电池,加上头顶两个金色“小锅”,星际“生物”活灵活现。“1比1实物还原,它的参照物是银河航天的首发星。”方舟实验室工作人员郑翰说。
银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4月。2020年1月16日,公司自主研发的首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成功发射。2022年3月5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银河航天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银河航天型号总设计师王磊说,这六颗卫星在轨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国内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构建出星地融合5G试验网络“小蜘蛛网”,具备单次30分钟左右不间断、低时延宽带通信服务能力,可用于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天地一体网络等技术验证。
在实验室展示的在轨模拟动画中,记者见到这样一幅场景:随着批量化生产的卫星不断发射,大量卫星接续绕地球飞,全天候提供无缝实时网络覆盖。
银河航天首席技术官朱正贤说,银河航天首发星已经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九龙村实现国内首次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的山区实地应用测试,越来越多的低轨卫星发射组网将有助于解决越来越多人的上网难题。
“土办法”降成本 探索商业化的卫星产业之路
银河航天联合创始人刘畅说,目前我国卫星制造产业链生态还处于成长初期,规模仍然较小,产业链中单机制造、卫星发射等产业仍处于紧缺状态。“我们通过构建基于民用工业体系的商业化供应链,构建卫星生产线和精益生产管控系统,创新探索‘卫星设计—生产线—供应链’的量产‘铁三角’模式,大幅降低了卫星研制成本、缩短了卫星制造周期。”
批量研发制造卫星,绝对是个高难度“技术活”。“在此前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中,银河航天自研产品所涉及元器件有近4000种,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的关键器件、核心部件实现了100%国产。”朱正贤说。
为了降低卫星成本,技术人员想了各种办法。在方舟实验室,记者看到摞得很高的数吨打印纸,卫星实验室为什么要这么多打印纸呢?郑翰解释说,这是一个能降低成本的“土办法”,因为卫星能源组有蜂窝板、泡沫板,试验期间需要对它均匀施加压力,用打印纸一层一层地加压至数十层,垒起来高达3米左右,可替代加压设备,实现低成本、高效、可复用。
“如果用常规航天产业链去做卫星,成本将会非常高,银河航天有效提高了卫星部组件以及整星的批量化生产能力,大幅降低成本。”朱正贤说,例如技术人员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高频微距波导、高性能天线等载荷的加工,将部分载荷互联的空间压缩到传统占用空间的三分之一,同时电性能还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使得部分单机及系统的性能更上一层楼。
自主创新“加速跑” 下一代智能卫星呼之欲出
在方舟实验室,一面巨大金色“可推拉门”映入眼帘。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长近10米,宽近3米的“可推拉门”,在“呼啦一下”折叠压紧后,厚度竟然只有数十毫米。“这个‘可推拉门’是公司研发的新型柔性太阳翼,实际上是下一代卫星的‘翅膀’。”郑翰说,太阳翼是卫星能量的主要来源,传统刚性太阳翼由于基板比较厚,导致整体“块头”比较大,因此传统卫星的“翅膀”一般比较短,装载柔性太阳翼的卫星将拥有超长的“翅膀”,为卫星提供更大的能力。
据介绍,银河航天目前正在研制最新的可堆叠式平板卫星,就使用上述自主研发全新柔性太阳翼,发射时可将卫星像平板电脑一样多个摞在一起,一发火箭可以同时发射数十颗卫星。“新型柔性太阳翼与系列平板堆叠式卫星完美契合,既满足平板堆叠需求,又大幅降低产品重量,更能大幅节约发射成本,产品综合技术指标实现大幅度提升。”朱正贤说。
朱正贤表示,银河航天正着手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卫星超级工厂,建成后产能将超过每天一颗卫星。未来,银河航天将充分发挥卫星低成本、批量研制、快速迭代的优势,助力中国低轨星座建设。相信随着更多卫星的研制发射,将与地面5G网络实现深度的融合互补,有效解决偏远地区、海洋、航空等用户的互联网服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