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钱达人

绿色潮涌科尔沁——通辽市加快项目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见闻

Aidan 0

夏日通辽,万物并秀,绿色潮涌。

总投资157亿元的扎哈淖尔多能互补集成优化示范项目开工建设,投资17.2亿元的科尔沁肉牛产业园项目主体工程完工……

绿色生态农牧业、玉米生物、肉牛产业、现代蒙医药……从一个个大项目到一条条产业链,通辽市迸发绿色发展新动能。

一产要生态、二产要绿色、三产要低碳,通辽市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理念,围绕“九链五都”引进补链延链强链好项目,加快存量绿色改造、增量绿色崛起,建设现代绿色经济体系,一个充满活力的区域经济新引擎正加速形成。

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在开鲁县玉米深加工产业园,一车车金灿灿的玉米喂入投料口,在隆隆机声中加工成淀粉浆,经专用管道输送到一个个巨大的罐体内发酵、催化、提炼后,摇身一变成为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生物制品。这条由玉王、华曙、开封制药等一批龙头企业组成的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实现环环相扣吃干榨净,将大玉米转化增值的故事演绎得精彩纷呈。

开鲁县工商联主席丁桂清如数家珍:“全县现有玉米深加工企业20家,深加工产品达到125个,年可消化玉米250万吨。”

通辽市跳出农业抓工业,成功走出一条农业资源富集地区实现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如今,大玉米产业已是风生水起,构筑起从淀粉、蛋白粉、玉米油到酸、糖、醇、胶、药的精深加工全产业链。

今年,梅花生物产业提升、河北圣雪大成综合类医药、华北制药维C、精晶药业氨基酸4个10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继续推动玉米产业链终端产品加快向食品级、药品级延伸。

通辽市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为传统产业植入创新基因,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引领玉米、肉牛、煤化工等传统产业不断强筋壮骨、加速转型升级。

位于通辽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金煤化工公司,是一个以霍林河地区煤炭资源为原料的化工企业,在国际上首次打通了制备聚乙醇酸的全新工艺,填补了世界空白。

“5吨褐煤可以生产1吨聚乙醇酸。”公司副总工程师金洪生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联合高校开发可降解新材料,3000吨规模连续生产技术攻关已经获得突破。”

目前,通辽市以金煤化工30万吨聚乙醇酸为原料,一个规划占地4670亩的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园正在建设中,主要发展可降解薄膜制品、可降解塑料制品、3D打印材料等可降解新材料全产业链,打造国家级可降解新材料产业基地。

肉牛产业是通辽市扬优成势培育的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重点推进成峰牲畜交易市场、科左后旗黄牛交易市场、开鲁雨田农畜交易市场等7个市场改造升级,扶持壮大科尔沁牛业、谷润肉业、伊赛集团等龙头企业,让“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声名远扬。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通辽市通过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蒙医药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

走进科尔沁工业园区伯恩露笑蓝宝石公司生产车间,只见数百台长晶炉一字排开,正在“孕育”生长着大公斤级蓝宝石;加工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将一块块晶莹剔透的蓝宝石晶体切割成晶体切片……从矿石到宝石再到晶体切片,结构的改变,让资源身价倍增。该公司外联专员宋远航介绍说,公司生产的彩色蓝宝石填补国内空白,广泛应用在手机屏、手机摄像头、手表及节能灯等领域。

产业结构的更加优化,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带来的是通辽市新产业新动能茁壮成长。

围绕铝镍硅新材料产业,通辽市今年重点推进新续建项目9个,总投资450亿元,其中经安镍基合金6条生产线、晶鑫蓝宝石级高纯氧化铝项目正在安装调试设备,帅汽原野新能源汽车及氢动力发动机研试等项目复工,中信渤海铝业盘活铝扁锭、福耀盘活高精铝项目计划上半年投产运行。

面对汹涌而至的数字经济发展浪潮,通辽时不我待。4月29日,华为通辽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经过一年的紧张建设,正式建成上线运营,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大数据产业奠定了基础。

现代蒙医药产业是通辽市的优势特色产业。今年,全市种植道地药材40万亩,投资5亿元的内蒙古蒙药材城会展中心、交易中心和纪念馆即将建成,投资10亿元的海天药业蒙中药全产业链、投资5.3亿元的修正药业蒙药加工、投资3.2亿元的康臣药业二期扩建和瑞康医院等项目进展顺利,医药康养一体发展优势正在形成。

传统产业“发新枝”,新兴产业“结硕果”。一大批补链强链项目的实施,有力助推了通辽市产业振兴和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不断破茧而出。

今年一季度,通辽市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1%,开复工重点项目238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6个,完成投资30.8亿元。

一个个重大项目依次落地,一组组经济数据企稳向好……通辽正加足马力、坚定向前。

生态建设扮靓颜值

一场小雨过后,被誉为“中国最美山地草原”的扎鲁特旗罕山草原绿草茵茵,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芳草清香。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漫步其间,尽情呼吸着清新香甜的空气,感受着返璞归真的大自然乐趣。

昔日荒沙滩,今日百果园。在开鲁县麦新镇林发村千亩果园里,李子、沙果、鸡心果等各种果实挂满枝头。村支书申广德颇为自豪地介绍,村民们多年来一直坚持改造沙丘栽种果树,将4500亩沙丘变成了“绿色银行”。

在科尔沁区庆和镇,经过一春天整理改造,原本连绵起伏的万亩沙丘变身沙棘种植基地,一垄垄滴灌衬膜上绽放出一抹抹新绿。

“今春已经栽种下2.7万亩沙棘和5000亩蒙中药材,7月份,这里将成为五彩斑斓的花的海洋,既为企业提供原料,还可以拉动乡村旅游。我们计划3年内打造10万亩沙棘、蒙中药材基地。”内蒙古海天制药公司副总经理李洪规划出一幅生态蓝图。

森林草原绿量不断增加,林果苗木形成致富产业,沙地荒滩化身药材基地……

通辽市坚持“北保护、中节水、南治沙”,用绿色装扮颜值,城乡一体、上下联动,守护好科尔沁草原,守护好西辽河“母亲河”,生动描绘出一幅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画卷,让自然生态的“底色”提升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通辽市西南部的奈曼旗62%的土地都是沙地,地处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科尔沁沙地的核心地带。近年来,奈曼旗通过发展林草种植、沙漠旅游、矽沙利用等产业,让浩瀚沙漠“披绿生金”。

在内蒙古仁创沙产业有限公司,普通的沙子经过加工后,成为防渗透气砂、油田压裂支撑剂和覆膜砂等新产品。身价也从每吨100多元,提升到了1千到1万元。

负责生产管理的公司经理李序华一边演示产品性能一边介绍:“我们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开采、建筑、铸造等领域,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年产值上亿元。”

今年,通辽市持续推进总投资136亿元的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千万亩草原修复、千万亩天然草原现代畜牧业示范和千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4个千万亩”工程,计划完成农业高效节水113万亩、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300万亩。

治水、治土、治气、治废,通辽市多管齐下,系统推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提升,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扩围。

在科尔沁工业园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及人工湿地生态一体化项目区,67家企业排放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后,蜕变成水清岸绿、花草繁茂的人工湿地。“每天可以处理2.8万吨水,其中为企业提供中水4000吨,其余进入人工湿地。”园区市政综合办主任康成武介绍说。

这个投资1.68亿元的生态环保项目,将污水处理厂排放Ⅰ级A达标的废水进行进一步处理,达到地表水Ⅳ类水,然后将Ⅳ类水再供给企业回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

通辽市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污水、中水处理工程建设,2020年将实现中心城区工业生产、城市绿化、景观水补给全部使用再生水。

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在新的发展定位之下,通辽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下大力气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更和谐,为高质量发展蓄力,为高品质生活增色。

隔音门窗品牌

高端系统节能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

高端系统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