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钱达人

缙云铝合金门门窗厂地址

summer 0

文章目录:

1、博士创新站 助力中小企业“燃”起来2、老旧小区改造赢点赞这里有71栋1094户居民将迎来“新房子”3、六江谭:“ 制造业“心脏,为何在山区县缙云“跳动”?

博士创新站 助力中小企业“燃”起来

光明日报记者 詹媛

技术瓶颈、人才匮乏,每一道坎都足以让中小企业在创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不少中小企业家感叹,搞创新,确实有点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引擎,应该让创新成果在产业里生根发芽。那么,如何将科技“嵌入”企业,破解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难相见”、科研落地转化少的问题,实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5月30日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主题为“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浙江、福建、山东、山西、湖南、宁夏6个省区开展博士创新站建设试点,大力推动地方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者与中小企业结对子,切实破解中小企业引才难、用才难、创新难的困境,也让各地高校、科研院所找到服务产业发展的研究方向。

试点成效如何?创新路上中小企业还有哪些需求?科技工作者服务创新发展还有哪些诉求?记者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倾听实践者的诉求与心声。

科研人员在山东乐陵市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实验室观察样本。新华社发

1、博士巧点拨 企业获“新生”

发动机零部件曾是浙江君鸿机械有限公司引以为傲的产品。然而这个位于浙江丽水市缙云县的中小企业,近年来颇感“吃力”。“人家要性能更好,更小巧的发动机,我们也试了,可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公司董事兼总经理贺小丰心里着急,“动员大家创新,可我们不懂基础理论,也缺乏技术支撑,自己搞根本没戏。”

想引才?谈何容易。“招个博士养不起、留不住,企业的问题五花八门,一两个博士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贺小丰期盼,“能不能有个新路子,能让我们跟博士专家们做项目、搞合作?”

江西新瑞丰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博士专家(左)在观察赤霉素生产菌丝状态。李福孙摄/光明图片

这是众多中小企业的心声。浙江省科协曾在缙云县等山区26县调研发现,县里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科研力量薄弱,创新缺乏路子,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等问题。

为了补齐短板,让县里的产业强起来,经济“活起来”,浙江省科协于2021年5月为这些地区特色、新兴产业布局博士创新站。

为何是博士?“我们发现,企业渴求能将科技成果嵌入产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吴晓东说,县城里的中小企业创新,并不一定需要顶级的院士等大专家,拥有博士学历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在读的博士生一般就能胜任。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的王五宏副研究员(左)在博士创新站指导树莓种植。光明图片

为此,浙江省科协遴选博士专家,精准对接企业解决“真问题”“真困难”。一位博士领衔,承担一个研发项目,组建一支研发服务团队,服务一家企业,实践培养一批人才。就这样,26个山区县城很快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贺小丰也盼来了博士创新站——中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龚海教授团队。该团队针对发动机零部件铸造,开展了高精度铝合金压力铸造研究,提高了铝合金的强度、韧性,成品规格更精准,生产出了受市场欢迎的发动机零件。“不一定高大上,但切实解决了企业难题。”贺小丰说。

科技成果“嵌入”产业,获得“新生”的企业还有不少。浙江哲丰新材料有限公司,与博士创新站的专家一起研发绿色可降解食品包装纸工艺技术,转型绿色环保产业,为当地增加3000个就业岗位。浙江泰顺县拓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王五宏“牵手”,实现树莓种植、加工产业化,成果获得多项专利,带动200多家农户种植树莓。浙江省“千博助千企”技术经理人舒翔宇为建站企业浙江永上特材有限公司匹配博士资源,特材产量由原来的100吨增加至400吨。

“新质生产力既意味着新事物、新技术,也包括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的‘新生’。”在中国科协企业创新服务中心主任张清看来,“中小企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又缺乏技术创新前瞻性,技术改造和传统产业升级的视野窄、路子少。但正因如此,带动他们创新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有博士专家会诊把脉,来一些巧妙的点拨,往往能点石成金,赋予企业新动力。”

2、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能相见”

科技创新并非易事,而科技成果转化亦非坦途——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这是一直存在的痼疾。“如何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破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转化‘堵点’,大家都期盼有益的探索涌现。”山西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王继龙说。

在浙江实践经验基础上,2023年12月,福建、山东、山西、湖南、宁夏等地积极借鉴,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了博士创新站建设试点。试点以来,新建立674个博士创新站,共700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创新站,新驻站博士达到1994名,“预计2024年认定或建立的博士创新站总数超1000个,设站中小企业总数超1000家,驻站博士总数超2700人。”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部长李坤平说,围绕博士创新站已开展了调研走访、对接交流等活动200多场,梳理1100余项高校科研成果和5500余项企业创新需求,促成企业与高校等科研机构达成合作意向约900个。

在福建宁德泩泩渔业育苗场,厦门大学徐鹏教授团队驻场博士(中、右)向育苗场负责人了解大黄鱼实验苗培养情况。 新华社发

在福建宁德,福建亚南电机有限公司与宁德师范学院教授赖联锋团队建立了博士创新站,目前已完成氢燃料电池系统30千瓦、60千瓦、90千瓦、120千瓦车用发动机的研发,正在进行车用120千瓦和船用60千瓦的发动机系统研发,多能源互补移动电源系统中的储能模块已完成首批样品试制。

“中小企业研发资金有限,养不起也没必要养整个博士团队,博士创新站解决了企业创新研发上的人才瓶颈等问题,还能为企业传帮带技术队伍。”提到博士创新站,该公司副总经理陈洪明很兴奋,“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还处于试行与探索阶段。我们相信这个行业大有可为,我们做好了技术储备。”

不止如此,博士专家的加盟,还让企业的创新氛围得到改善。“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怎么进度这么慢,有没有办法加快?”“博士专家的这些问题逼着我们的技术人员不断思考和创新。”福州康为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宋李斌说,“有了博士创新站等创新平台,我们的营业收入从2700多万元提升到2023年的近亿元,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保持快速增长。”

泰山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国锋与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泰安东华合创软件有限公司建立博士创新站,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研发。在张国锋看来,博士创新站“将优秀博士引入企业,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真正让科研成果进入企业。”他说,“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摆在博士面前,是搞真科研,是探索引导资源下沉的可持续工作机制,对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如果说‘从0到1’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原始突破,那么让沉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进入市场就是‘从1到无穷’的路径演进。”在李坤平看来,提高各地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的关口,也是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创新链与产业链‘相望能相见’。”李坤平说。

3、柔性引才还需更多政策支持

“博士创新站不同于传统的孵化器、创投平台,也不同于院士服务团、学会服务团等高端智力科技服务,它擅长的是长期柔性引才。”在福建农林大学副校长郑宝东看来,这能促进中小微企业与地方高校中青年博士专家合作创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将人才留在企业,鼓励博士专家把论文写在产业上、农田里。”

在重庆梁平区的试验田里,博士生在和负责日常管护的老乡(右)交流。新华社发

据介绍,福建农林大学目前建设了44家博士创新站,有接近300名师生参与。“刚刚启动就有约150万元科研资金到校,后期还会通过联合申报项目、成果转化、人才联合培养等途径强化校企合作。”郑宝东说。

在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培训处副处长肖谦看来,博士创新站这一机制目前已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未来还应在高校与企业切实利益需求、科研成果转换与企业技术需求对接、平台育人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等方面做好信息沟通。“应该进一步借鉴浙江的‘千博助千企’数智平台,建立全国的博士创新站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肖谦说。

湖南省科学技术咨询中心院士专家专项办副研究员徐蓉也认为,应该通过数字化手段,提高博士创新站的管理效率,优化项目合作流程,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技术匹配和人才推荐服务。“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预测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博士创新站的研究方向和项目选择。”

“能不能在博士创新站之间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宁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联合会理事长赵艳香很希望能获得更多产业前沿信息,她建议定期组织全国优秀博士创新站分享经验,实现跨地域优秀经验学习。

很多博士创新站的专家和企业都希望博士创新站能够进一步获得一定经费支持,并对代表性成果给予奖励,确保博士创新站能长效运行。“建议建立综合支持体系,构建一个包含财政资助、税收优惠、金融信贷支持、人才激励以及项目成果导向的政策体系,以确保博士创新站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运作。”福建农林大学科研处处长汪世华说,如此一来,能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博士创新站成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光明日报》(2024年05月31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老旧小区改造赢点赞这里有71栋1094户居民将迎来“新房子”

记者从重庆缙云资产经营(集团)有限公司获悉,重庆北碚朝阳街道新房子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目前正有序推进,第一栋样板楼已经完工,其他楼栋改造也在紧张进行中。

新房子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总投资1.3亿元,涉及到新房子片区的71栋1094户。项目已于今年4月份开工,力争2021年底主体改造完成,改造内容包括居民住宅和商业门面两个部分。

在住宅方面,主要包括剔除住宅塔外墙瓷砖,改刷砂型外墙涂料。拆除住宅塔楼外墙面上搭建的蓝色塑料遮阳棚,改做室外空调机位挑板,并增设空调百叶,窗户改做深褐色铝合金门窗等。

商业门面方面,主要剔除商业裙房外墙瓷砖改贴外墙涂料性面砖,拆除商业裙房外墙上老旧的塑钢玻璃门窗,改做深褐色铝合金玻璃门窗,统一设计室外空调机位、店招位置、外墙壁灯等。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通讯员 秦廷富 摄

来源: 上游新闻

六江谭:“ 制造业“心脏,为何在山区县缙云“跳动”?

潮新闻 记者 邬敏

芜湖的剪子,博望的刀,宁波的模具,缙云的锯床……

缙云县壶镇镇,上达金衢,下通台温,浙中南三大千年古镇之一,南来北往的客商沿着苍岭古驿道开展经贸往来。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壶镇,受“隔壁邻居”“中国五金之都”永康的影响,不少小商贩开始变身“五金匠”,靠一条扁担两只脚板,肩挑荷扛走四方。

他们挑着的担子里装的不是换鸡毛的红糖,而是从各个工厂里报废的废锯条。

1995年,壶镇北山村村民吕振鸿跑到安徽安庆,跨越470多公里,就只为带回一吨的废旧锯条。他还记得,这些废锯条的流向,是壶镇的旧货市场,当时一堆堆废锯条能换一沓沓票子。

像吕振鸿一样走南闯北跑锯条的“五金匠”不会想到,30多年后,一堆堆废锯条能变出一个新产业,山区县能摇身一变成“中国锯床之都”。他们也不会想到,30多年后,家门口还能办成2024首届中国(缙云)机床工具展览会。

“跑锯条”的人“跑展会”

第七届世界浙商大会,是浙商云集的“奥斯卡”。

不久前在缙云召开的2024首届中国(缙云)机床工具展览会,不少由浙商自主研发的数控机床,被摆到了聚光灯下。

机床,制造机器的机器,又称“工业母机”,是在制造业版图上跳动的一颗“心脏”。

作为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处于制造业产业链前端的机床,重要性不亚于大飞机、芯片。

根据国家制定的机床型号编制方法,在机床的这一“大家子”中,有车床、钻床、镗床、磨床、齿轮加工机床、螺纹加工机床、铣床、刨床、拔床、锯床等11类。

在山区缙云,经过30多年的持续发展,从无到有“长”出了以锯床为核心、特色机械装备和关键基础结构件、零部件等子产业组成的完整产业链。

缙云机床小镇

缙云机床,无疑颠覆了外界对于山区县的传统认知。在中国锻压协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金看来,缙云,是浙江发展锯床最快的地方,形成了特色产业生态圈。放眼全国,县域层面举办机床展很少,缙云以展会为媒,为其他地方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路径。

从原来走南闯北挑着担子“跑锯条”,到如今运着锯床到全国各地“跑展会”,不少机床企业负责人坦言,能在家门口参展,从未想过,也不敢想。

缙云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产业发展的“底子”薄弱,可缙云人却有“一腔孤勇”。

改革开放后,缙云迎来工业发展的高峰。乡镇、民营企业逐渐走上历史舞台,机械、照明电器、纺织缝纫等行业发展迅猛,以锯床为核心的“小城大产业”迎来春天。

缙云县壶镇镇

当地抓住招引产业机遇,厚植本地产业基础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县域专注发展机器人与数控机床产业、智能短途交通产业、智能家居产业等产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甚至未来的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一笔一画,在山区小县“画”出新的产业生态圈。

不敢想的东西,成了真。

纵观此前的机床展,超1万平方米的展厅,特展展位达到80%,马扎克、津上、泰嘉等近200家国内外智能制造装备和工具领域龙头企业远道而来“赴会”。不难看出,展会的“含金量”。

火花四射中,浙江富冈机床有限公司三维激光切割机的激光切割头360度转动,3秒全方位切割雕刻好一根镂空钢管;湖南泰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双金属带锯条凭借一口“铁齿钢牙”,轻松”啃”下一块块钛合金材料;浙江晨龙锯床股份有限公司CNC540圆锯床装上“AI大脑”,瞬间将40厘米的铝合金实心棒材“一分为二”……

一台台“大块头”,对付超硬难切复合材料却并不费力,凭借高科技、高颜值、高性能,“圈”了一波粉。

来自巴基斯坦的采购商吉米和朋友看花了眼。“amazing!that's excellent!(太棒了)”他打开手机视频直播,隔着屏幕将这些“好物”分享给远在沙特阿拉伯和迪拜的客商。

“手术刀”换成“机械刀”

“新生”的机床产业,在裂变中日渐成熟。企业的个体命运,也随着时代浪潮浮沉。

30多年前,站在三尺讲台教书的年轻人李新富不会想到,自己能造出缙云县第一台带锯床,创立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缙云的“锯床教父”。

1983年,他选择下海创业,创办起三合农具厂,生产销售农用镰刀。而后,他又一脚“跨”进金属冶炼行业,用自己淘到的“金”,创办了缙云县第一家冶炼厂——缙云县工具总厂,开始转行生产钢刀刃具。可最后,栽了跟头,亏了钱。

“愁云笼罩”的李新富,决定到外面寻找新的“门路”。一次,在参观北京机床展时,李新富见到了“削铁如泥”的锯床,大受震撼,在锯床前打量了大半天,脑子里“钻”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会做镰刀,那能不能做一台锯床?”

奇思妙想,在实践中“落笔”。从北京回来后,他四处筹钱买了一台1万多元的废旧进口锯床,同一帮做镰刀的“土师傅”夜以继日泡在厂房,攻关。

“门外汉”怎么搞研发?他们用的是“最笨的办法”。

一台锯床,全面拆解,化整为零,一点点了解其内部结构。

一台卧式带锯床看起来简单,拆解后,却有100多个大大小小的零配件,每个零配件还不是通配产品,需要量身定制。仅专门定制的一个液压系统,李新富来来回回跑上百趟,四处找液压生产厂家。

1995年12月,李新富竟成功研发出缙云第一台卧式带锯床。彼时,浙江保温杯市场热潮席卷而来,这台锯床,锯起了不锈钢杯壁,也“锯”开了缙云锯床产业的“大门”。

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缙云人能造锯床!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头脑灵活的人开始照猫画虎,买来废旧锯床组装售卖。另外一部分人,生产起了相关零部件,壶镇的机床产业雏形开始自发形成。

一个“骨科医生”也转了行。2000年,拿着手术刀的骨科医生林绿高辞去医生职位,“跳”进了当时国内生产企业寥若晨星的拉床制造行业,办起了机械厂,从手里的“手术刀”换成了“机械刀”。

那时候,国内同行业的企业太少,拉床产业没有先例可循。从一台加工电机零件的拉床,到专注于高端拉削装备的研发创新,面向汽车、家电、航天航空等领域攻关,林绿高铁了心搞研发,带着浙江畅尔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走了20多年。如今,畅尔自主研制了“用于航空发动机轮盘榫槽加工的五轴数控卧式侧拉床”,为我国航空航天等领域关键零部件加工供应“工业母机”。

林绿高说,“从2000年卖出的第一台产品2000元,到今年卖出的一台4000万元,产品身价整整翻了2万倍;国内道路上跑的汽车中90%以上刹车支架,是我们企业生产的机器加工的;全国拉床行业从业人员500多人,我们企业就有300多人……”

生产车间生产加工数控机床产品

同李新富、林绿高一样,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一个猛子“扎”进机床领域,在时代浪潮中跃起闪亮的“浪花”。

退伍军人丁泽林,一门心思干起晨龙锯床,成为神州六号到十一号飞船提供发动机材料精密切割的高端制造者……

晨龙锯床、锯力煌、畅尔智能装备成功挺进“新三板”,多家企业具备上市条件,壶镇成为丽水市“新三板”上市企业数最多的乡镇……

壶镇,也渐渐生出一个奇妙的氛围感:在这里,企业家你追我赶,不仅“比规模、比利润”,更“比设备、比研发”。

“敢想、敢拼、敢投、敢超”,成了机床行业企业家们的共识。他们思考的只有一点:如何毫无痕迹地、快速精准地“切割、断开”。

正是这股“闯劲”,让缙云摇身一变成了“全国重要的家用和工业特种缝纫机生产基地”“中国锯床之都”“浙江省机床工具品牌商标基地”。

2023年,缙云县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21.62亿元,其中机械装备(数控机床)产业规上工业产值211.91亿元,占据了“半壁江山”。

缙云制造转向“缙云智造”,从山区走向全国、走向全球。

量变到质变的“纵深一跃”

而现在,缙云有个“小目标”:打造中国南方机床科技新城、长三角特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浙江智造创业创新先行区。

够到这一“小目标”,并非“一蹴而就”。

走进缙云锯博物馆,将时间轴往前拨,看锯床演变的脉络,就可窥一二。

锯博物馆展示的锯床产品

早在2000多年前,遥远的非洲大陆上,埃及人发明制作了树车床。人们在两棵树之间,用脚踩住绳子下方套圈,利用树枝的韧性把工件带动旋转,用石片或者贝壳等物作为刀具,将刀具沿着横条对物品进行切割……

后来,时代发展的齿轮带动了机床革新,用脚踏板旋转曲轴并带动飞轮再传动到主轴使其旋转的“脚踏车床”,刀具从原先的石片和贝壳换成了金属片。

人力机床向蒸汽动力机床、电动机驱动机床再到数控机床转身,时代发展、技术革命激荡着一次次产业变革。技术的崛起,成为驱动产业前进的“源动力”。

在当下,前瞻布局面向未来的新质生产力,绕不开工业母机。神舟飞天、蛟龙入海、国产大飞机成功商飞,离不开数控机床。

在德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学徒制、双元制等教育体系,为制造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质量“新鲜血液”。

缙云机床小镇

在日本,崇尚代际传承、技术传承的机床企业,深耕机床产业百余年,追求精益求精。

如山崎马扎克,这个成立于1919年的百年机床企业,产品遍及机械工业各个行业,全球设有10处生产基地、38个技术中心和83个客户服务基地等。它向全世界的客户喊出了这样一句口号,不论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争取在24小时之内将零部件送达。

纵观全球机床产业发展,可谓“道阻且长”。机床企业,却“行而不辍”。

从无到有,从0到1的缙云机床产业,要如何提速追赶?

随着汽车、航空等领域的产业升级,对机床加工提出新的要求。

在低端领域“狼烟四起”、在中端领域“左右夹击”的关口,缙云,要做的是高端化,去够行业的“天花板”。

中国锯床之都—浙江缙云

科技化与高端化,是企业“跨越”的重点。晨龙锯床正持续加快创新研发步子,将每年的研发经费提高至产值的6%,陆续攻克液压、AI智能控制、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全力突破高端市场;浙江锯力煌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用制造汽车的理念生产锯床,使钣金焊接件实现100%机械激光焊接,打造出全新系列产品,实现了中国向德国出口锯床“零”的突破……

政府部门也在全方位发力。在缙云产业版图上,国家火炬丽水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缙云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浙江省缙云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11个创新服务平台陆续落子,缙云锯床行业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约4.4%……

以锯切装备为主的缙云智能装备产业,已进入一个发力突破、高质量发展阶段,走产业、科技、人才三链融合之路显得格外“应景”。

厚积薄发,从攻坚关键技术、强化数字赋能、育强本土企业、精准招引项目、强化人才保障等重点发力,朝着智能化、高效化、高精化、复合化的方向努力,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纵深一跃”,是产业破题的关键。

但总而言之,产业发展路,远没有终点。用山崎马扎克公司的话说,只要世界上还有生产制造,机床行业就不是成熟行业,而是会继续成长和发展的行业。

监制 | 范波

审核 | 黄彦

本期撰文谭主 | 邬敏 县委报道组 汪峰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

系统门窗

系统节能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