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钱达人

缚住苍龙最强移动工作站微星CreatorPro X18评测上篇

Vicky 0

微星红龙:不只有游戏本

有人认为中国龙的英文应该使用“Loong”,而不是“Dragon”。

微星科技,始终如一地将Dragon作为自己产品的吉祥物。

所以,在微星某旗舰店中,中国龙和西方龙在红底金字之中交相辉映,倒也非常热闹吉祥。

2024年是中国龙年,微星发布了多款18吋笔记本电脑,其中属于电竞笔电(游戏本)的有如下四款:

Titan 18 HX----原GT系列的接班人,性能最强的真泰坦,中国境内叫泰坦18 Ultra;Raider 18 HX----原GE系列的接班人,强袭,中国境内现在叫泰坦18 Pro;Raider A18 HX----GE系列的AMD版,中国境内现在叫泰坦18 Pro锐龙版;Stealth 18 AI----原GS系列的接班人,中国境内继续叫绝影18 AI。

除此之外,还有两款18吋机型没有在中国境内销售:

一款叫做Stealth 18 Mercedes-AMG Motorsport A1V---由微星和梅赛德斯-AMG联名发布,中文名字应该叫做“绝影18梅赛德斯AMG联名版”。

最后一款,就是本文的主角:

CreatorPro X18 HX----当下性能最强的WMS(Mobile WorkStation/移动工作站)。

缚住苍龙:购买、开箱和包装

购买

微星为什么一直不将接替WT系列的CreatorPro X系列在中国境内销售呢?

笔者直接问在台北的微星人这问题,他说产能、销量和售后的问题……

笔者微笑着问去年的CreatorPro X17在香港销量是多少?

对方改口说这事不归他管……

笔者不微笑了……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

于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在有力有爱的友人协助下,CreatorPro X18手到擒来。

何谓苍龙?

Black Dragon(黑龙);

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的合称;

太岁星,古时以为凶神,今比喻极其凶恶的人。

CreatorPro X18的外包装箱是工业棕黄色,正面中央是MSI的标志,然后布满如下空心的华丽英文辞藻:

PREMIUM(稀有臻品)INNOVATIVE TECHNOLOGY(创新技术)EXTREME PERFORMANCE(极致性能)LUXURIOUS AESTHETICS(奢华美学)

外箱背面,右侧大半面积被巨大的微星龙盾标志占据;

左侧下方是UN3481产品内置锂电池警告标志;

左侧上方是相关运输存放标识,以及欧盟、英联邦、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无线蓝牙的限制适用。

外箱侧面上部,是本台CreatorPro X18 HX的产品信息标签:

MKT:CreatorPro X18 HX A14VMG-295HK(14代Intel HX CPU、RTX 5000 Ada GPU);SKU:LB914900X64GXXDX11PH(i9-14900HX、64GB内存和Windows 11 Pro);FELTON/NB(代理商Felton Distribution/笔记本电脑);Hong kong(香港)NW 6.71KGSGW 7.09KGSMADE IN CHINA

可以就此推算,此台CreatorPro X18包装材料重量为7.09-6.71=0.38公斤。

此台CreatorPro X18为香港“原装行货”,微星在香港代理商之一是Felton Distribution----香港一家电脑、配件和周边分销商,提供多种品牌的多种产品,包括笔记本电脑。

开箱

在开箱验货时,笔者谢绝了商家的好意----商家打算由他开机解决Windows 11首次启动必须登录微软账号的问题,顺便检查有无异常。

于是,在旗舰店店长的注视下,笔者开机按下Delete键,进入BIOS设置界面,设置为USB启动为第一顺序,然后保存重启进入笔者准备好的U盘上的WinPE系统,准备对此台CreatorPro X18出厂状态的硬盘进行整盘备份。

然而,发现准备工作还是没做好---笔者带去的WinPE中忘记集成最新Intel VMD驱动,无法识别此台CreatorPro X18上的硬盘,因为其开启了VMD模式、并将两个SSD组成了RAID 0阵列。

而且,在BIOS Advanced界面中,处于许可状态的Enable VMD controller,字体为灰色,无法对其进行操作,即无法禁用/关闭VMD。

笔者准备通过右Ctrl+右Shift+左Alt+F2组合键,打开微星BIOS隐藏菜单,猛然发现由于微软的巨大影响力,CreatorPro X18的右Ctrl按键,变成Copilot按键----即找不到右Ctrl按键了!

尝试了多种猜想的方式依然无效、到上网查询也一无所获。

只好先关机,打包回家了。

回到家中,急忙QQ一阵联络,找到了某位微星高人,发来了泰坦18 Ultra进入BIOS隐藏菜单的组合按键和按键顺序图,笔者一看之下,自然心领神会:

即需要按顺序依次按下如下5个按键,并且在最后一个按键按下后,才一起放开按键:

Fn+Copilot+右Shift+左Alt+F2

顺带给读者一个思考题:

如果在这之前,已经有按下Fn+Esc组合键,开启了Fn锁定呢?

进入BIOS的隐藏菜单(高级菜单)之后,在Advanced\System Agent (SA) Configuration\VMD setup menu之下,终于可以自由地对是否开启VMD进行控制了。

这对深入评测很有意义,具体后面会详细谈到,此处略过。

包装

回头继续看产品包装和随机附件。

外箱打开之后是彩印内盒,和前几代CreatorPro X的风格一样:

内箱以白色为主体,左上角是龙盾标志,左下角是低调灰色字体CreatorPro series,表明属于CreatorPro系列。

左下角靠近中央的地方,还有着更为低调的一行灰字:Mobile Workstation for Professional----专业移动工作站,表示了CreatorPro系列比自家Creator更为专业,是纯正的移动工作站。

打开内盒,上书白色巨大“msi”的黑色丝绒袋包裹着CreatorPro X18安放其中,迎面是内盒上盖内测的黑底白字:

“Planets move in elliptical orbits with the sun at one focus.“---- Johannes Kepler.

笔者意译如下:

“星于轨道运行,日为焦点。”----约翰尼斯-开普勒”

内盒前方边缘采用倒角设计,依然再次上书“Mobile Workstation for Professional”。

内盒中有随机物品如下:

一个USB-A/USB-C双接口256GB U盘;一个微星黑龙玩偶钥匙圈挂饰;一个黑色信封包装的纸质文件;一个蓝牙鼠标。

还有一个就是最重要附件----电源:

型号为:ADP-400CB B;输出为:20伏特x 20安培=400瓦;接口为:长方形8触针4通道正负各两组。

此电源为台达电子出品,由于是香港销售机型,电源线为英式插头。

此400瓦电源,和其他电源进行对比。从左至右依次是:

EUROCOM的超重型780瓦电源CreatorPro X18的400瓦电源;古老的性能笔电常用的330瓦电源;联想拯救者 2021款300瓦电源;DELL Precision 7780的240瓦电源。

可以看到,CreatorPro X18的400瓦电源在厚度和长度上都有优势,只在投影面积上比DELL的240瓦电源稍大。

看着这电源输出功率达400瓦,笔者对CreatorPro X18的性能发挥十分期待。

苍龙暗灰:机体概况和端口布局

机体概况

CreatorPro X18的机身材质,依据官方说明是铝镁合金,其外形号称采用了“刀锋流线设计”。

其上盖(A面)为一种雾面暗灰色,官方称为“Luna Gray”(月亮灰)。

上盖中央上部是亮面蚀刻的微星龙盾标志,它没有使用同门游戏本热忱的RGB光芒----作为偏严肃商务的移动工作站,自然不用太张扬。

磨砂表面的上盖用手抚摸质感上佳。

尽管采用了18英寸的屏幕,但其机身纵向尺寸为307.5毫米,和上代17英寸的CreatorPro X17的320毫米相比,减少12.5毫米,造型上表现为屏轴后方伸出的机体大幅缩短,这使得其整体观感好了很多。

其机身横向尺寸为404毫米,比CreatorPro X17的397毫米多了7毫米;

机身厚度为24到32.05毫米,和CreatorPro X17的23到33毫米差不多;

不含电源的整机重量为3.6公斤,比CreatorPro X17的3.3公斤要重了不少。

机身底部(D面)和屏幕上盖的风格完全不同,有着浓浓的机械工业风,同时维持了精致工整感。

下图下方,即靠近用户的边缘,有左中右三个橡胶脚垫。

底部正中央是“CREATOR”字样,表明其属于微星笔电Creator创作者家族,四个米白色长条饰条以它为中心朝四角放射,周边密布细小的散热圆孔;

机身后方左右各有一套脚垫系统,均由五根互有间隙且有不同突起的脚垫条组合而成:

这个就是微星宣传的3D散热脚垫,可以增大进风量用以提升散热效果;

除此之外,底部其他区域还有各种造型的开孔,用以照顾CPU和GPU之外的部件和区域的散热对流。

在底部下面左右两角,各有一组扬声器格栅,这是位于底部的一对低音扬声器。

官方说明,CreatorPro X18 一共有6个扬声器----包含4个2瓦的高音扬声器和两个2瓦的低音扬声器(4 x 2W Tweeter speakers + 2 x 2W Woofer speakers)----但之后笔者发现似乎并非如此,具体请看下文。

端口布局

CreatorPro X18机身前方无任何端口,但可以看出存在一道看起来半透明的凹陷带,这是因为和其共用机体的Raider 18,有在此处使用RGB灯带。

CreatorPro X18机身左侧端口,从左至右依次是:

1个kensington(肯辛特)安全锁孔;1个散热排风口;2个USB-A 3.2 Gen 2端口(10Gbps)1个SD读卡器(UHS-III)。

机身右侧端口,从左至右依次是:

1个3.5毫米音频输出输入复合插孔;1个USB-A 3.2 Gen 2端口(10Gbps);2个雷电4端口:均支持40Gbps的USB4、PCIe、DisplayPort 8K;

左侧的雷电4端口,在有外接电源时可提供5V/3A供电、仅使用电池时可提供5V/1.5A供电;

右侧带有插头图标的雷电4端口,在有外接电源时可提供9V/3A供电、仅使用电池时提供5V/1.5A供电;还支持PD 3.1规范下的USB-C PD电源给本机充电,最大20V x 5A=100瓦和28V x 5A=140瓦。

最后是1个散热排风口。

机身后方端口,从左至右依次是:

1个散热排风口;1个方形电源插口;1个HDMI 2.1输出接口(支持8K@60Hz/4K@120Hz);1个RJ45以太网端口(2.5 Gbps);另一个散热排风口。

以上可以看到,CreatorPro X18的两侧和后方的散热通风口,有使用倾斜放置的米灰色塑料条进行修饰----这些修饰条在其同门游戏本Titan 18上是蓝色的----即所谓的撞色设计,这给其机体带来了不错的视觉效果。

在机身后方左上角,有着CreatorPro X18的型号铭文,低调、典雅,瞬间品味提升。

打开上盖,CreatorPro X18的屏幕所在B面、键盘所在C面展露。

键盘和屏幕之间,有着台系笔电最爱使用的隔离防护丝绒布,同时也有擦拭清洁机身之用途。

CreatorPro X18 的B面为黑色,屏框上部和左右的边框较窄,下部较宽中央有msi品牌标志。

屏幕上方中央边缘细长条形区域是摄像头和麦克风所在;

常规摄像头加红外摄像头,用以支持人脸识别,摄像头带有防窥物理遮挡开关。

左右各一麦克风组成麦克风阵列。

CreatorPro X18的C面也是全黑色。

直观之下,其键盘下方边缘,正好处在C面水平等分线上,换句话说整个掌托占据了C面的一半面积,加上又是18吋机体,从而显得非常宽广。

掌托中央是同样宽大的触摸板,实测大小为130x80毫米;

掌托右边靠近边缘有一个正方形触摸式指纹识别器,左下角有三张标签,从左至右依次是:

Intel Core i9、NVIDIA RTX和HDMI。

C面掌托左右两侧,各有一扬声器格栅,这是上文所言的4个高音扬声器中方向朝上的2个所在:

扬声器格栅附近均有竖向铭文“DYNAUDIO”,这表示CreatorPro X18的扬声器系统有着丹娜特别调校,为高清晰音频的重现做好了准备(Hi-Res Audio Ready)。

CreatorPro X18的键盘为6行排列,带有数字小键盘;

数字小键盘按键和四个方向键,大小都和主键盘的按键大小一样,都是15x15毫米;除此之外,只有少数按键较小,这和上代17吋CreatorPro X17的键盘相比,确实要好很多。

但美中不足的是:第一行功能按键的纵向尺寸实在是太小了----仅仅只有7.5毫米----而CreatorPro X18键盘最上方到B面之间,有着20毫米还要多的纵向空间,微星为何不将第一行功能按键的纵向尺寸再做大一点呢?

原因是:C面靠近屏幕方向的最上部,左右各安排了一个散热通风格栅。

和上代相比还有一个改变:

原来的右Ctrl按键改为了Copilot按键(微软大力推行的AI功能唤醒专用按键)

CreatorPro X18的键盘采用白色背光照明,使用Fn+F8(关闭Fn锁定就是直接按F8)来进行背光亮度调节,一共有5级亮度(包含全黑关闭这一级);

其中在6个相应按键上有键盘指示灯,分别是:

Esc上的Fn锁定指示灯;Caps lock上的大写锁定指示灯;F1上的静音指示灯;F5上的麦克风禁用指示灯;Numlk上的小键盘数字启用指示灯;电源按键上的电源指示灯----此指示灯还有指示使用显卡种类的作用,但官方说明似乎有点含糊不清,原文如下:

当电源打开且处于集成GPU模式时,会发出白光。

当在独立GPU模式下,呈琥珀色或白色。

意思就是发光为琥珀色时一定是独立显卡模式,但为白色时,就不确定了。

以上机体概况和端口布局,可以确定:

CreatorPro X18就是微星同门游戏本Titan 18和Raider 18的杂交混合同形异素体!

在物理形状和尺寸上,三者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只是采用的修饰风格不同,最大的差异不过是屏幕上盖的龙盾标志---- CreatorPro X18不会发光。

下图是Raider 18的红色饰条加龙盾发光:

下图是Titan 18的蓝色饰条加龙盾发光:

而在一眼能看到C面,明显有所不同:

首先,是键盘,Titan 18主键盘采用的最高端最华丽的樱桃Cherry MX超轻薄机械键盘(数字键和功能键还是薄膜),支持赛睿单键RGB自定义炫彩灯效,有着1.8毫米的键程;而CreatorPro X18和Raider 18使用的不是机械键盘,键程只有1.5毫米,CreatorPro X18的背光只是单色白光;

其次,Titan 18采用的触摸板也是最高端最华丽的----和掌托纯平一体化带RGB背光;

然后,Titan 18的散热通风口位置布局有所不同,有2个被安放在键盘两侧,似乎在方位和面积上对通风的效果更佳?

接着……

余下的差异更为重要,请继续看下文。

见龙卸甲:拆装维护和重要所在

上文所言的某位微星高人,得知笔者到手CreatorPro X18,建议我尽早拆机:

“这机器好拆,螺丝拧完了屁股一扣就好了!”

是的,确实如此。

松开取下底部的12颗螺丝:

用撬片在机身前方开始划开,接着是左右两侧,最后在后部使用撬片划开卡榫,即可轻松取下底盖。

需要注意的是,后部有8个卡榫,撬开时需要使用阴柔之力、小心操作,不然容易损坏卡榫。

取下的底盖其内侧面如下,密布金属通风滤网,电池仓对应部位有一块长条形的黑色隔热棉。

在底盖内测仔细观察,发现有PC-TD5FR(40)字样---为笔电常用的耐冲击阻燃PC树脂。

需要注意是,Titan 18的底盖用料似乎有所不同,注明的用料是PC+ABS-TD15 FR(40)(REC30),PC-TD15 FR(40)(REC30)。

取下底盖之后,CreatorPro X18的底部内部展现,

首先,最使笔者感到揪心的就是,和Titan 18相比,此处少了一个M.2 2280插槽,只留下空焊盘:

作为一台18吋的笔电,居然仅仅只有两个硬盘!?

而同是移动工作站的16吋的HP ZBook Fury 16 G9/G10/G11、17吋的DELL Precision 7760/7770/7780,都是有四个M.2 2280 SSD插槽的。

微星当年的GT75和WT75:

GT75可以同时安装3个M.2 2280 SSD加一个2.5吋SATA;

WT75可以同时安装两个2.5吋SATA加三个M.2 2280 SSD;

看起来当时作为移动工作站旗舰的WT,比当时作为游戏本旗舰的GT的硬盘数量还多了一个。

而且,WT75的CPU是PGA桌面版,相比GT75的BGA 移动版,用户可自行更换升级CPU,性能上也更强。

怎么到今天,CreatorPro X18的硬盘数量反而还退步了呢?

当然,还有希望。

那就是用户自行将此处的M.2 SSD的空焊盘上将插槽补焊上,笔者将在后文中给到实现。

下面是Titan 18的第三个M.2 SSD。

放下对硬盘插槽数量少了一个的痛心疾首,继续查看。

除了硬盘数量差异之外,在内部的物理结构和用料上,CreatorPro X18和Titan 18再无差异,同样是使用了双风扇均热板散热系统:

均热板将CPU和GPU工作时产生的热量收集 ,通过热管传递到四个散热排风口的鳍片上,再由两个风扇制造的气流排出。

其机身外部使用的脚垫,也是和Titan 18相同的所谓“3D冰川支架设计”的脚垫,这点在上文已经说到,此处不再多言。

而机身外部和CreatorPro X18几乎一样的Raider 18(中国境内叫泰坦18 Pro),其使用的是双风扇六热管散热系统,散热性能不如均热板。

如下图所示,图片上方是CreatorPro X18和Titan 18的均热板散热系统,图片下方是Raider 18双风扇六热管散热系统:

这样一来,Raider 18的CPU+GPU性能释放只能250瓦,其标配电源为380瓦;

而Titan 18的CPU+GPU性能释放为270瓦,CPU多20瓦,其标配电源为400瓦。

CreatorPro X18采用和Titan 18一样的均热板散热系统,其标配电源也是400瓦。

但是,在微星官网所有地区的站点上,看不到对CreatorPro X18的CPU+GPU性能释放的介绍,强调的是MUX独显直连设计、RTX 5000 Ada显卡和ISV认证以及均热板散热系统。

不否认MUX独显直连设计是优点;

而RTX 5000 Ada专业显卡和ISV认证,也是CreatorPro X18作为移动工作站的特点;

笔者这次购买CreatorPro X18,重要原因之一,是对其性能发挥抱有很高期望----就是因为其采用的均热板散热系统看起来和Titan 18是一样的---在官方规格书中,也明确说了:

NVIDIA RTX? 5000 Ada Generation Laptop GPU (16GB GDDR6) powers advanced AI with 682 AI TOPS‘

Up to 2190MHz Boost Clock 175W Maximum Graphics Power with Dynamic Boost.

Max. 270W CPU-GPU Power with MSI OverBoost Technology.

*May vary by scenario

*Full-Power GPU Design

查看了令笔者痛心疾首的硬盘和期待很高的散热系统之后,继续查看其他地方。

取下4颗螺丝,拔下电池和主板的连接线缆,电池即可取下。

电池为新普科技出品,型号是BTY-M6M4,4芯设计,设计容量是6578mAh x 15.2V = 99.99瓦时---这是航空安全限制的最高容量。额定容量是6250mAh x 15.2V = 95瓦时。

取下电池之后,可以看到电池下方中央区域是触摸板所在,左右两区和下方边缘使用了一体化的冲压金属板进行隔离加固,用以使掌托更为稳固外带隔热作用。

电池仓的左右,是扬声器箱体所在,下图中标注“R”的箱体的中央,有一个形似操场跑道的扬声器,是机身右侧底部的低音扬声器。

将此扬声器箱体反转过来,会看到还有两个扬声器:

一个是在右上角的长方形扬声器,即位于C面掌托两侧的两个高音扬声器之一;

另一个是和底部低音扬声器大小形状一样、位置一样,但方向刚好相反的一个扬声器。

接下来笔者前文说到的问题来了:

官方网页对CreatorPro X18的扬声器说明用词是“Audio :4x 2W Speaker,2x 2W Woofer”----即4个2瓦的标准扬声器,加2个2瓦的低音扬声器。

而对Raider 18的扬声器说明用词是,除了相同的“4x 2W Speaker,2x 2W Woofer”之外,还有额外宣传:

6X SPEAKERS SOUND SYSTEM

Raider 18 HX comes with a world-class 6-speaker surround sound system by Dynaudio. Built with powerful bass sound & clearer vocals, supporting Nahimic and Hi-Res Audio to meet the highest acoustic expectations.

6个扬声器组成的音响系统

Raider 18 HX 配备专业顶级大厂丹拿的6扬声器环绕音响系统,展现强大低音和清晰音色,支持Nahmic和Hi-Res Audio,带给您更高层次的、身临其境的音频体验。

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接下来请看同样是6扬声器系统的Stealth 18/绝影18的自我介绍:

The Stealth 18 boasts a 6-speaker surround sound system by the world-class Dynaudio. Featuring two pairs of dual force-canceling woofers and a pair of speakers, it exceeds the highest acoustic expectations.

Stealth 18拥有世界顶级丹拿的6扬声器环绕声系统。它配备了两对双力抵消低音扬声器和一对扬声器,超出了最高的声学预期。

请注意:dual force-canceling woofers,即双力抵消低音扬声器,又称为push-push。

在物理学上,牛顿第一个指出:任何力都存在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依据这个原理,在扬声器声学制作中有一种设计,在同一个音箱箱体上,将两个物理参数相同、输入音频相同的扬声器背向安装,当扬声器工作时,由于两个扬声器声学同相,运动方向刚好完全相反、而且大小一样,就会起到互相抵消的作用,这样可以消除或降低音箱的震动。

所以,依据上文的图片,笔者觉得CreatorPro X18、Raider 18和Titan 18这三者,应该和Stealth 18一样,都是两对双力抵消低音扬声器和一对高音扬声器----因为CreatorPro X18的每一个扬声器箱体上,存在着一对大小相同、位置一样,但方向刚好相反的扬声器。

至于微星官方的宣传为何不是如此,不排除笔者以上分析判断完全是错误的,人家微星就是乐意将朝上的那个扬声器也当作高音扬声器使用。

取下电池后,将位于PCH散热片和右边硬盘位之间的银色金属防护盖取下,就可以看到4个内存插槽,采用了双层对置式布局。

这和之前两代CreatorPro X一样、和Titan 18和Raider 18也一样。

CreatorPro X18的两个M.2 2280 SSD的上面,都覆盖了一张黑色防护片,使用不干胶粘贴,不是很容易撕下,下方主板相应位置上还有浅蓝色的散热硅脂垫。

这两个SSD都直连CPU的,其中左侧的插槽最高支持PCIe 5.0,右侧的插槽最高支持PCIe 4.0。

本台CreatorPro X18出厂预装两条SK Hynix DDR5-5600 32GB的内存条,两个三星PM9A1a 2TB PCIe 4.0 SSD----应该是当下三星最顶级PCIe 4.0 SSD的OEM版。

至此,笔者对CreatorPro X18的轻度拆装完成。

确认了对笔者来说是最看重的两点:

第一点:第三个硬盘位置,有望恢复;第二点:散热系统采用了和Titan 18一样的均热板设计。

龟龙片甲:理论优点和实测期待

功能性能

CreatorPro X18 端口非常齐全,有双雷电4、三个USB-A、1个HDMI、1个RJ45和1个SD读卡器,其中一个雷电4端口还支持PD 3.1规范下的USB-C PD电源给本机充电,支持20V x 3.25A =65瓦、最大20V x 5A=100瓦或28V x 5A=140瓦。

CreatorPro X18 HX的内存插槽数量和Titan 18 HX一样是4个;

硬盘插槽数量和Raider 18 HX一样,只有2个----但有望通过焊接M.2插槽的方式恢复。

键盘不如Titan 18 HX,是和Raider 18 HX一样的,但取消了RGB背光只有单色背光;

散热系统和Titan 18 HX一样的均热板设计,CPU+GPU的性能释放可达270瓦,比Raider 18 HX要好;

而且,它还有比Titan 18 HX还要好的地方,就是采用了RTX 5000Ada专业显卡,这是当下笔电中性能最强、同时也是价格最贵的显卡。

专业认证

由此,CreatorPro X18在微星创作者笔电家族中能加上后缀“Pro“,能通过ISV 专业认证,成为专业的移动工作站。

理论品质

CreatorPro X18有通过MIL-STD 810H测试,说明其机体坚固性和耐性用有一定程度的保证。

该测试并不代表MSI产品满足美国国防部(DoD)的要求或用于军事用途。

验证过程在实验室条件下完成。

测试结果不能保证在这些测试条件下的未来性能。

在此类测试条件下造成的损坏不在MSI的标准保修范围内。

安全防护

在这方面,CreatorPro X18比上代进一步加强,拥有如下安全设计:

指纹识别;人脸识别;Discrete Trusted Platform Module(dTPM) 2.0(独立可信平台模块);Firmware Trusted Platform Module(fTPM) 2.0(固件可行平台模块);Webcam Shutter(摄像头快门/摄像头物理遮挡防窥挡板);Kensington Lock(肯辛特防盗锁孔)。

售后服务

微星移动工作站使用原厂序列号作为售后凭证,保修为三年有限保修,这比微星的游戏本要多一年;

但同样只有一年的国际联保时间(并需持购买发票方可享用国际旅约服务)。

有待实测

综上所述,CreatorPro X18的性能一定非常强悍,有可能和当下性能最强游戏本、同门微星Titan 18持平!

同时,它也应该是当下性能第一的移动工作站!

而它的18英寸4K miniLED屏幕,官方宣传用词也是各种高大上----18" UHD+ (3840x2400),、16:10,、MiniLED,、120Hz高刷新率,、100% DCI-P3,、VESA DisplayHDR 1000认证,、IPS-等级面板----简直使笔者目不暇接。

不过,

目前这都是纸上谈兵,

一切都要看实际测试!

本文至此,已快9000字,图片也接近80张。

考虑到各位读者的阅读时间过长、笔者的发布排版不易,CreatorPro X18的测试部分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展开。

敬请期待!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

别墅门窗品牌

铝合金门窗品牌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