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敏:17岁嫁给方志敏,26岁守寡,至死未能见到他留下的遗信
“两个反动派的士兵发现了方志敏,而且知道他是红军部队的领导人。他们满心希望能从方志敏身上搜出大洋来。”
这段让无数人似曾相识的文字,出自小学语文课本课文《你们想错了》。而这段记叙,则正是方志敏在1935年1月29日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的相关。
被敌人抓捕这年,方志敏年仅36岁。此时,他的妻子缪敏正怀着他们最后一个孩子,在此之前,他们已经生下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
方志敏被捕后,敌人欣喜若狂,蒋介石为了让他投降出动了各种劝降人员。可面对这些人的威逼利诱,方志敏每次都只冷冷地告诉他们:“共产党人信仰共产主义,功名利禄视如粪土。至于生死,我早已看淡”。
狱中的方志敏写下了八篇文章,其中除了散文《可爱的中国》等之外,还有一篇名为《写给我的妻子缪敏同志的一封信》。很显然,这是方志敏留给妻子的绝笔信。可遗憾的是,这封信,最终没能被缪敏收到,她甚至一直都不曾知道有这样一封信的存在。
几乎就在方志敏写这些文稿、信件的同时,产后的缪敏不幸被捕。在狱中的方志敏收到了敌人递来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女子正是他心爱的妻子缪敏。那一刻,方志敏拿着照片的手不停地哆嗦着,他知道:妻子也被捕了。
他还知道,此时妻子刚刚为自己产下一名男婴。
敌人见他这般反应,瞬间兴奋起来了,他们说:我们可以让你们见上一面。方志敏知道,接受他们的安排便是妥协的意思。他岂会不懂?
也是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妻子就被囚禁他所在的军法处看守所几公里外的地方。他和她,近在咫尺。她该多想见他,他,又该多想见到刚刚生产的妻子啊!
只是,此时的方志敏还不知道妻子被抓捕后经受了怎样的苦痛。实际上,被抓捕后,敌人就将发着高烧的缪敏押到了横峰县国民党军71师师部。
71师师长还亲自劝降缪敏,并在横峰县城召开了“示众”大会,要缪敏发表自首讲话。
他们本以为用这种方式可以让缪敏妥协,可他们没想到,此时下身还在流血的缪敏走上台后,竟是用全身力气告诉群众:“请大家不要忘记苏维埃,不要忘记共产党,革命一定会胜利,红军一定会打回来的!”
这一切后来都被写在了《方志敏之妻被擒经过》里,方志敏在狱中看到报道已是事发很久之后的事了。显然,让方志敏看到妻子被捕后的惨状,也是敌方试图瓦解其意志、逼迫他妥协的策略之一。
得知这一切真相后,方志敏整个人都崩溃了,她将妻子的小照捂在胸口,哭得泣不成声。
随后,当国民党当局以夫妻父子感情对受尽折磨的方志敏进行诱降时,方志敏严词回绝:“我失去了自由,妻子和儿女哪还能顾得到?我只有抛下他们。”
几乎在同时,关押在另一处的缪敏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她的答案和心爱的丈夫一样:为了革命,不见他。
这是一场错过,这场错过终将无可弥补。
做出决定的那晚,方志敏站在铁窗下看着窗外那一缕光亮喃喃道:“我放弃你,我选择了未来,选择了光明,你知道你懂我的……”
当晚立于铁窗月光下的方志敏已经得知:自己很快就要被枪决了。可他并不怕,他心里知道:敌人可以用镣铐锁住他的人,却锁不住他的信仰。
“信仰”,对,这个词,他和她一生为之追求和奋斗了一生。他们的相识,也正是因为信仰和共同的革命理想。
当时正是1926年,时年方志敏27岁,而缪敏则年仅17岁。初见时,他刚刚经历一段失败的感情,他因为觉得对方非志同道合而选择分手,而她则正在中共江西省委一个秘密机关从事交通员工作。
第一眼,方志敏几乎没认出眼前和自己穿着同样服装的同志是个女同志。若非细看,他真会把她当成男同志看待了。
在了解到缪敏来自农村且一直艰苦朴素后,他便对这个姑娘产生了极大的好感。谈话中,方志敏还知道,这个朴素无华的姑娘特别鄙视资产阶级少爷小姐矫揉造作的作风。缪敏还告诉他,自己喜欢和进步的学生一起,她的理想是为穷人革命。
听到那句“为穷人革命”,方志敏连连点头。他也向她讲述了自己的相关,他说:“我虽是大户人家的孩子,但也深懂底层被剥削百姓的苦痛,所以才立志为穷人革命。”
共同的理想,让两个年轻人之间的距离瞬间被拉近。
不久,在白色恐怖中,方志敏隐蔽在南昌市黄家巷4号党的秘密机关里。为了同外界保持联络继续开展工作,党组织派缪敏担任方志敏的交通员。频繁接触中的两人,渐生情愫。
不久后的1927年6月5日,两人在澎湃等的积极撮合下在南昌举行了婚礼。他们的婚礼极其简单,就是门窗上贴一个大红喜字,在门前撒点鞭炮的纸屑。
正式举行婚礼前,工作人员还买来了红纸,区委书记罗亦农高兴地说:“请日本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我们的才子彭湃同志写副喜联。”
彭湃欣然挥笔,写下一副对联:“拥护中央政策方缪(略)双方奋斗到底,努力抓紧下层工作准备流血牺牲。”
婚礼当晚,方志敏深情对妻子说:“我没有别的东西送你,今天我就把我名字里的‘敏’字送给你。”自此后,本名原为缪细的缪敏便将名字改成了“缪敏”。
从此,他和她,便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婚后仅三天,缪敏便恋恋不舍地将方志敏送出了南昌城,前往赣西开展农运工作。
就在两人新婚这年,缪敏因为参加革命工作而在江西鄱阳被捕。此时正领导农民运动的方志敏收到消息后焦虑万分。
为了营救妻子,方志敏一面派人秘密前往狱中探望,一面以写信的方式鼓励妻子坚持斗争。
被抓捕的那段时日里,缪敏每天都提心吊胆,她深知:一旦敌人知道她是方志敏的妻子,她肯定会被枪毙,那样一来,她将永远见不到丈夫,也将永远无法继续参加革命。
好在,经过多方营救,一直没有暴露身份的缪敏终于出狱了。那是他们新婚分别后的首次重逢,见面那刻,他和她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聚少离多的革命征程里,这样的团聚太珍贵了。转眼,他们又面临分别。每次奔赴任务地时,他都从不和她多说什么,他知道她一定都懂。
在小家和国家面前,他们都做了同样的选择。这样的抉择,也注定他们后来会在狱中一致选择错过。
方志敏甚至不敢在敌人面前透露自己对妻子儿子有多在意,他心里滴着血,嘴上却只说:“我和我妻子关系原本不坏……”
可暗地里,他早已满怀着深情给妻子写了最后一封信,这封信,乃是他用敌人递来让他写“口供”的纸笔写就。
连同这封信一起被写就的,还有他在狱中完成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和《我们死前的话》等文章。
没人能想到,负责传送方志敏这些信件的人,竟是看守他的高易鹏(原名高家骏)。高易鹏因为看守方志敏的缘故,不仅目睹了他在狱中的宁死不屈,也因为和他聊天、听他讲故事而深受他的影响。
这个热血青年,慢慢地被方志敏感化了,他为方志敏和妻子的感情感动,也为他对革命的热忱感动。在方志敏为他讲的一个个故事里,他竟然慢慢蜕变成了半个革命者。
高易鹏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童年里记忆最深的便是“饥饿”。可因为没有接受太多教育,他对这些苦痛并没有深入思考。当方志敏启发他去思考时,他才知道自己和父母亲人受欺凌的背后原因。他也经由方志敏的故事懂得:只要革命成功,人将不会再被分成三六九等,而可以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对于高易鹏而言,那样的世界,正是他梦里曾清晰出现过的世界。当他知道:一旦革命成功,这个世界就会变成那样的美好世界时,他眼里闪着光问道:“先生,会成功吗?”
方志敏昂着头答道:“会的,失败只是暂时的,光明的未来终究会来。”
这以后,深受影响的高易鹏开始瞒着监狱方偷偷给方志敏递报纸、买烧饼。日子久了后,感觉到高易鹏值得信赖的方志敏将一个重要任务交给了他:请他把自己的书稿带出监狱。那个静悄悄的夜晚,知道自己即将被枪决的方志敏轻声对高易鹏说:
“你先把书稿带出监狱交给鲁迅先生,再请鲁迅先生转交党中央。切记。”
高易鹏接过书稿和信件后,跪在地上哭道:“先生,我也是穷人的孩子,知道你是为穷人革命的好人。你放心,我就是提着脑袋也要把你的东西送到。”
因为害怕变故,在传递书信文稿时,方志敏将给妻子的信和其中一部分文稿交给了胡逸民。这部分秘密文件最终却被胡逸民转交给了妻子向影心,这个向影心正是后来嫁给军统特务头子的毛人凤。这些文稿,也最终不知所踪。
而高易鹏带出的信件,则被他带出监狱送到女友程全昭的女子手中。这个女子素来同情革命党,在听了高易鹏的讲述后,她便化名护送信件去了上海。后来,这些信件被辗转多次后,终于到达了安全地带。
程全昭
信件被送出后,方志敏终于松了一口气。
1935年8月6日这天,南昌城里军警满街,交通一度中断,小商小贩被赶走了。一切都预示着大事的降临,看守所里,看守像往日一样送来早饭。这次,不是霉了的米饭,而是诱人的白米饭和炒竹笋片。
方志敏看了一眼白米饭和竹笋片便端起饭碗吃了起来,他知道:这是他的最后一顿了。但他并不惧怕,他反而很从容地对着看守喊:“来人,怎么没有酒?你们懂不懂规矩,这个时候应该给酒喝啊!”
等待方志敏的,是长久的沉默。他唯一能听到的,只有自己扒拉饭菜的声响。他太饿了,所以那些饭菜,他一丁点也没剩下。
吃完饭后,方志敏站起身最后看了一眼牢房,他挨个和铁栅栏里伸出手的难友们告别。当他们和他道永别时,他微笑着说:“同志们,永别了,早日出去干革命。”
方志敏的囚车穿过闹市区,围观群众纷纷指指点点,待到他们中的一些人认出这个人是方志敏时,他们不禁纷纷掉下了眼泪。
那天的南昌城戒备森严,几乎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可方志敏脸上却一脸的淡然,他甚至在囚车上频频和围观群众点头示意。
到刑场后,方志敏挺胸昂首,刽子手让他背过身去,他却笑着喊:“我都不怕,你们怕什么!”或许是第一次看到如此英勇的被行刑者的缘故,刽子手的手竟哆嗦了起来。方志敏突然挥起右臂,用尽最后的力气高喊:“打倒帝国主义……”
方志敏的喊声和枪声一齐响起,一齐落下……
1936年1月29日,方志敏就义四个月后,巴黎《救国时报》发表了方志敏《在狱中致全体同志书》和《我们临死前的话》,该文稿就由高易鹏和程全昭送出。
直到今天,文稿里那些闪光的字眼依旧影响着世人:“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我们一定要铭记烈士们的遗愿, 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让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
缪敏读到这些文字时,已经是多年之后,因为种种原因,她并不知道丈夫曾给她写过信并托人秘密带出。世人知晓这一切,也是经由方志敏后来被公开的文稿目录。
他和她的错过,竟是这般彻底。
1937年8月,缪敏被营救。可因为在监狱里吃尽了苦头,加上丈夫惨死给她身心造成了重创,她的身体越来越差。出狱时,她连行走都已经非常困难。
出狱后,以为自己时日无多的缪敏对同志们说:“我没有别的要求,我就想去见见志敏的领导和他的老师”。
让缪敏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她便得到消息说:方志敏的领导毛主席,将在杨家岭接见他们母子。在杨家岭窑洞见到毛主席时,缪敏哭得泣不成声。她把对丈夫的思念,对革命的情感全都化作了热泪。
这是丈夫就义后,她第一次如此彻底地宣泄情绪。要知道,在连丈夫遗骨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她真的已经无处诉说自己失去至亲的苦痛了。
此后,缪敏撑着病体留在了延安参加革命工作。
缪敏
余生里,缪敏把自己活成了丈夫的模样,丈夫生前未做的,她都努力为他实现。她还将丈夫生前的所有资料全部收集整理,并先后撰写出版了《回忆方志敏同志》、《方志敏战斗的一生》等书籍。
这些为丈夫所做的“实现”里,自然包括赡养他的父母。
方志敏牺牲后,缪敏身体略微好转后便回了一趟他的老家弋阳湖塘村,见到婆婆金香莲后,她便扑腾一声跪在地上喊道:“娘,志敏不在,有我在。”
此后,缪敏一直陪伴、精心伺候着方志敏的母亲,直到金香莲80岁去世。
此后余生里,缪敏终生未嫁,她只把所有心思全部用在了革命和培养子女身上。在她的努力下,他们的五个孩子,除夭折的长子外,其余全部成才了。
可即便在世人眼里,缪敏已经做得够多、够好了。可临终时,缪敏却始终觉得自己愧对丈夫。
1977年7月9日因病辞世时,缪敏依旧喃喃地念叨着什么,她和方志敏遗腹子后来说:“母亲死前念叨的,是她未完的三个心愿,一是没能等到父亲的遗骨安葬,一个是没能将父亲散失的遗稿搜集完整,再一个就是未能将‘方志敏革命的一生’搬上银幕。”
而缪敏这三个心愿之所以未完成,实际并非她个人努力所能做到,尤其埋葬遗骨一事。
方志敏的遗骨本在1957年就在南昌下沙窝被找到。同这9块骸骨一起被发现的还有一副方志敏死前戴的脚镣。
知道遗骨被找到后,缪敏几乎连着几个晚上都没睡着。她和孩子们几乎都能确定:遗骨马上就能安葬了。
1965年,方志敏烈士墓工程完成。可就在方志敏遗骨安葬前的一切工作正紧张有序地推进时,一场“史无前例”的内乱在神州大地降临了。
1967年,负责看管方志敏烈士遗骨的张伟纳设法将遗骨藏了起来,才让遗骨免于被焚毁。从这以后,预感到事态严峻的张伟纳一直默默守护着方志敏的遗骨。
方志敏遗稿
谁也想不到,方志敏的遗骨竟在动荡年代里被藏于法医工作室的水池里,且长达10年之久。
所幸,缪敏在死前总算知道:丈夫的遗骨还在。可她的身体已经注定:她等不到丈夫遗骨被安葬那天了。
在缪敏死去不到一个月后的8月6日,即方志敏殉难42周年纪念日这天,人们为方志敏举行了迟来的隆重葬礼。那天,成千上万的干部群众夹道护着灵车缓缓开出,驶向墓地……
这一幕,若缪敏在九泉之下能见到,她定然会倍感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