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廷华:从“蜗居”到“优居”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编者按】
11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
全会提出,一百年来,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吃不饱穿不暖、一年只能吃一顿肉”到“吃穿不用愁、顿顿都有肉”,从“蜗居”到“优居”……贵州老党员家庭生活的变化,以及他们眼中的社会巨变见证了“伟大飞跃”。
党员家庭见证盛世中国。多彩贵州网聚焦50年以上党龄的老党员家庭,讲述一家三代的生活变化,讲述交通、住房、教育等民生变迁,特推出【百年党史·见证】系列报道。
11月10日,记者走进贵阳市云岩区普陀路变维小区罗廷华的家中时,他正在阳台上修剪绿植。
两室一厅的屋子宽敞明亮、整洁有序,老两口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住房是百姓安居之本,这几十年来,我从一个老百姓的角度看到了变化,从平房到单元楼,再到电梯房,住房的变迁也反映着国家的发展与进步。”罗廷华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笑着说道。
罗廷华家宽敞明亮的客厅
现年74岁、党龄52年的罗廷华,出生在黔南长顺,不到17岁,他就进入长顺县代化供销社工作。1968年,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1985年,罗廷华从部队转业到贵阳房管所,一直到退休。
谈起家庭的住房变迁,罗廷华有说不完的话。
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是家里老房子留给罗廷华最深刻的印象。他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他和一大家人住的是“木头房”,父母住一间房,兄弟姐妹住一间,一进门就是床,大家挤着睡,非常困难。后来,兄弟姐妹一个一个先后结婚成家,家里才翻盖了一间新的砖瓦房,环境稍有改善。
1976年,罗廷华经人介绍与老伴结了婚。婚后,育有一儿一女。
“那时分配住房的条件,必须是双职工。我和妻子都有固定工作,自然也在分配之列,后来就分到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土平房。”罗廷华回忆,一间房除了放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外,再也没有多余的空间,卫生间和厨房都是公用的。“隔了木板,儿子和女儿住‘客厅’,我和妻子住‘卧室’。”
随着罗廷华从部队转业幸福的日子很快到来了。
1985年3月,罗廷华从部队转业到贵阳房管所工作,妻子和儿女随着他搬到了单位分配的团结小区(现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附近)。
“就像做梦一样,终于有了家的样子。”从小在父母单位的小平房住了8年的女儿罗黎感慨不已,“因为父母单位再次分房,我们家第一次住进了楼房,在6楼。虽然楼层不低,不过全家人都很高兴,40多平方米的两室一厅,至少有了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现在看来并不算大,但在当时,能拥有一套这样的楼房,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
迫不及待的罗廷华不到一个星期就搬进了新家。罗黎说:“搬进去的时候墙面都是已经粉刷好的,铺上地板胶就可以入住了。不像现在,装修一个新房要花两三个月的时间。”
随着贵阳的城市扩容发展,老小区团结小区面临拆迁。
2001年,罗黎再次跟随父母搬到单位的新宿舍—变维小区。
拿到新房钥匙的那天,罗黎至今记忆犹新。打开位于4楼的新房房门时,她感觉眼前一亮:房屋面积80多平方米,还有楼上楼下,宽敞的客厅、方正的房间、雪白的墙壁、平整的地面、推拉的铝合金窗户……除了房子,让一家人满意的还有新家周边的环境,不仅交通方便,生活配套设施也很齐全。
“记得当时装修公司还没有完全普及,大家装房子一般都是找‘游击队’。我们家装修,都是由我爸一人张罗,大到找装修队伍,小到一个螺丝钉,都是我爸一手操办的。”罗黎说。
为了提升生活品质,现在,成家的罗黎和弟弟罗黎兵又分别购买了一套电梯房。与过去相比,不仅面积要大得多,而且户型设计、楼盘环境、室内装修等各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我和姐姐现在居住的小区,绿树成荫,环境优美,不用出小区门就可以做各种健身休闲运动。小区里还种植了各种绿植花卉,人车分流,物业管理也到位。”罗黎兵告诉记者,附近不远有幼儿园、小学、医院,小区楼下商铺林立,便利店,大型购物超市,步行不到100米就是公交站。这在十几年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所以父母常说,“我们这一辈人命好,赶上了好时候”。
罗廷华一家的全家福
罗廷华工作的几十年里,正是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时代。住房开始向楼房、公寓等商品房发展,高楼大厦开始拔地而起,一栋栋高层住宅遍地开花。
电梯房高楼林立,小区环境优美
罗廷华说,特别是近10年以来,老百姓居住环境的改善真正驶入了发展快车道。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众多家庭告别了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迁入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新居,住房面积也不断提升。从“蜗居”到“安居”再到“优居”,时代的进步带给带来了生活巨变,人们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现在,退休后的罗廷华还在郊区“弄”了一个菜园子,时常和家人一起养养鸡鸭鱼、种些蔬菜瓜果,好不惬意。
本网记者:杨婧
一审:丁 憐
二审:李 蓓
三审:王幸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