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钱达人

美萨木铝合金门窗价格表

XiaoMing 0

文章目录:

1、清雍正 黄釉暗刻九龙海水纹茶圆 双圈六字楷书款2、如何区分“宜兴挂釉”与广钧器?3、明清宜钧与河南禹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炉钧的区分

清雍正 黄釉暗刻九龙海水纹茶圆 双圈六字楷书款

微撇口,直弧壁,矮圈足。外壁阴刻九条五爪苍龙,腾跃嬉戏于云雾间,姿态各异,矫健有劲,间以火焰纹,圈足上饰磅礴海水纹一圈。器里外罩鸡黄釉,娇艳浓郁,器底施透明釉,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

据《清档》记载:「八月十五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持来黄地暗龙茶圆一件。 说宫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照此茶圆的样式,交年希尧将填白釉的烧些来,底下不必落款。钦此。」「于八月十七日,将黄地暗龙茶圆一件并上谕一道,司库常保交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锡持去,讫。」本茶圆以暗刻手法描划九龙海水纹,很有可能就是这条档案里记录的「黄地暗龙茶圆」。雍正活计档里有记载「大号磁茶圆」及「小号磁茶圆」,大号茶圆一般约10 公分,本器直径8公分,应为小号茶圆。

这件珍罕的茶圆堪称清代御瓷的巅峰之作。它烧造的对象是清帝之中以要求严苛著称的雍正皇帝,而且大有可能是其御前用器。此器内外施上乘御制黄釉,并精刻九条五爪龙纹。根据清室律令,内外施黄釉者,为皇上、皇后或皇太后专用。皇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但也仅能用内白外黄之器,余者亦须使用与其位份相称的颜色搭配。

此杯所刻九龙纹亦意义重大,因五爪龙纹乃天子化身。诚然,中国神话人物黄帝(据称公元前2698–2598 年在位)死后便是驾龙归天。据说,这一传说正是龙成为君权和帝位象征的原因之一。早于周代(约公元前1046–256 年),皇帝衣饰已采用龙纹。本拍品共饰九龙,此数亦不容小觑,盖因「九」为最大单位数,常借指「九五之尊」。不难想象,「九」与中国神话中的龙也息息相关。龙的外观通常具备九大特征。譬如,龙鳞据说共有117 片(9 x 13),其中81块为阳(9 x 9),36 片为阴 (9 x 4)。此外,自古皆有龙分九种和龙生九子之说。清代皇帝所着「龙袍」共绣九龙,前胸、后背、两肩各饰一正龙,前后衣襟各绣二行龙,第九条龙则绣于胸前里襟。

虽然娇艷的黄釉瓷器于明初已成气候,但传世之作寥寥可数。明代开国君主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 年) 谕令,自此宫中一应祭器俱改为瓷制,这对黄釉器的烧造可谓影响深远。此举固然是为了减省铸造青铜礼器所需的铜料,但同时也改变了明清宫廷御瓷的命运。皇上亲自主持的祭典上,瓷制祭器的颜色皆有定例。此等皇家祭坛包括日坛(红)、天坛(蓝)、月坛(白)和地坛(黄)。但要到宣德以降,方有数量可观的黄釉器传世。

本拍品的黄釉被视为皇室正统,它靠少量的氧化铁着色,中国又称之为「鷄油黄」。此类黄釉又名「娇黄」或「浇黄」,两者同音异字,前者言其「娇美」,后者有「浇注」之意。「浇黄」一词借指施釉时的「浇釉」手法。但以这类黄釉而言,浇釉方式较不寻常,因为瓷坯大多数都是以浸入釉浆桶中的方式挂釉。

这种澄澈温润的釉色又称「御黄」,其呈色方式是在含硅酸铅的底釉中,掺入约3.5% 的已溶解氧化铁。这种釉料若用于瓷器之上,严格来说应属于珐琅彩,因为它承受不了烧造瓷器的窰温,所以只能施于已窑烧的瓷胎或瓷釉上,再用较低的温度二次窑烧而成。这类黄釉如直接施于已窑烧的素坯之上,其色调一般较为温润;若将之施于已高温烧制的无色釉上,会略有流釉甚或深浅不一的情况。倘若器物饰划花或刻花纹饰,则黄釉通常直接施于已窰烧的瓷胎上,这样釉料便可流入划花或刻花槽纹内,装饰效果益发美观。

在明亮澄澈的御黄衬托下,雍正瓷器的莹白胎质一览无遗。诚如伍德(Nigel Wood)所述:「珐琅彩下的白色瓷胎或釉料,将这种澄澈的釉色烘托得莹洁动人。」原文请参阅伍德所着《Chinese Glazes》页165(伦敦及费城:1999)。跟其他用铁着色的釉料和珐琅彩相比,御黄釉的区别在于其硅铝含量较高,故此窑烧温度可高达1000oC 左右。其实现代已有学者指出,精制黄釉的配方曾细加调整,使其窑烧温度比别的黄釉略高,以进一步提升其澄澈度和呈色。

唐英(公元1682–1756 年)于雍正末年(公元1735 年)撰成名篇《陶成纪事碑记》,文中概述了御窑厂的烧造条款,并胪列制品约五十七种。尤须一提的是,光是单色釉便多达约四十种,其中提到两色黄釉:一是「仿浇黄釉器皿:有素地、锥花二种」,另一种是「西洋黄色器皿」。我们大可推定,前者应是指用铁着色的御黄,后者则是含锑的新式柠檬黄。

《造办处活计档》有一笔雍正十年(公元1732 年)八月十五日的记录,堪可证明雍正皇帝对黄釉暗刻龙纹茶圆情有独锺,其中提到:「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持来黄地暗龙茶圆一件。说宫殿监副侍李英传旨,着照此茶圆的样式,交年希尧[公元1671-1738 年,曾主理景德镇御厂窑务〕将填白釉的烧些来,底下不必落款。钦此。」两日后又提到:「于八月十七日,将黄地暗龙茶圆一件并上谕一道,司库常保交内务府总管年希尧家人郑天锡持去,讫。」

宫廷御瓷罕贵易碎,不远千里将之运至景德镇仿制,足见皇上极欲仿品细节毫厘不差。是次拍卖的黄釉九龙纹茶圆,与雍正珍而重之并欲复制的作品很可能相去不远,堪称为雍正御瓷中的绝妙之作。

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 香港 2017年11月29日

如何区分“宜兴挂釉”与广钧器?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收藏》

“宜兴挂釉”与“广钧”器作为闻名于同一时代的两种施釉陶器产品,不仅发展的历史脉络大致相同,而且其产品的总体风格也有着很强的相似性。由于“阳羡(宜兴)、阳江(石湾)彼此互仿,唐英又在景德镇兼仿阳羡、阳江之器,参伍错综,益复不易辨析”,因此造成后人对两窑产品常常发生混淆。

明宜兴窑天青釉饕餮纹花囊 高18.1厘米,口径15.4厘米,足径15.4厘米

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饰凸印饕餮纹。

明宜兴窑灰蓝釉汉方壶 高19.5厘米,最大口径8.8厘米,最大足径7.8厘米

器形仿自青铜器汉方壶。

深紫色砂明宜兴窑天青釉荷花式洗 高7.1厘米,口径19.7厘米,足距10厘米

洗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下承三足。砂胎,施天青色釉。

明石湾窑窑变釉贯耳瓶 高13厘米,口径4.5×5.5厘米,足径4.7×5.9厘米

瓶仿青铜器造型,敞口,长粗颈,弧腹,圈足,颈部有一对贯耳。外壁出筋处呈酱色,通体施蓝、灰、白色相间的窑变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明石湾窑灰蓝釉方渣斗 高8.2厘米,口径8.6厘米,足径4.4厘米

渣斗方形,撇口,长颈,鼓腹,圈足。腹壁呈花瓣式,出筋处呈酱色边。通体施灰蓝色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但细究之下,它们在造型和胎、釉等的特征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对此近人多有论述,如陈浏著《陶雅》中即说:“广人所称广窑以泥沙为胎,故谬曰泥钧,其产于宜兴者又曰宜钧。泥、宜音近,而阳羡砂遂与广窑混合矣。……俗以泥钧为广窑,实则二物也。有细纹者宜兴砂居多。……日本人重泥钧,而以有纹者为贱。细如鱼子者为下盖,纹片细碎乃阳羡砂之上釉者,欧氏之所仿也。要不得以广窑目之。”又如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亦云:“欧窑与广窑,同一仿钧,外观厚重,形极相似,而实不同。今略析之:广窑以青发蓝斑者为最多。此外,他色虽有,然总不脱灰墨一类釉也。欧窑则色泽较多,除青蓝外,有仿钧深紫者,又有云豆、茄皮等色。且蓝斑又不若广窑之浓,其别一也。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其别二也。广窑之制,纯乎浑朴,欧窑之制,于浑朴中见妍整,其别三也。”

明宜兴窑灰蓝釉海螺洗 高10厘米,口径10厘米

海螺形,泥胎,里外满施灰蓝色釉,釉面密布窑变黄色斑点。

明宜兴窑灰蓝釉浮雕桃式水注 通高11.9厘米

水注桃形,一侧雕饰桃枝为柄,桃实尖部开小口作注水口。通体施灰蓝色底釉,釉面密布橘黄色斑点,并有细碎的开片纹。

明石湾窑灰青釉莲瓣式瓶 高33.5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3.8厘米

瓶口、肩均饰下垂花瓣,长颈,花瓣式弧腹,高圈足外撇。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布满细碎的开片纹。此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古物陈列所成立于1914年,同年设于紫禁城外廷西路武英殿内的展室正式对外开放,其展示和保存的文物为清代皇家宫苑承德避暑山庄和沈阳奉天故宫的原藏文物。故宫旧藏石湾窑藏品中属原古物陈列所保存的计有23件。

明石湾窑绿釉凸花兽耳衔环瓶 高20.2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7.2厘米

盘口,长颈,曲腹,高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塑贴兽面衔环耳,外腹中间凸印折枝花一株。外壁施墨绿色釉,釉面密布芝麻状黑点。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此外,从故宫藏品和清宫档案的记载来看,在清宫旧藏传世明清地方窑藏品中,“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不仅都有收藏,而且早至乾隆时期,宫中之人对二者的异同问题即已有所认识。如《内务府活计档》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木作”记:“初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宜兴挂釉瓜棱罐一件……传旨……其瓜棱罐并英雄觥俱各认看。钦此。……于本月十一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宜兴挂釉瓜棱罐,系广东石浣女子成作……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此则档案中提到太监胡世杰拿来一件“宜兴挂釉”罐,乾隆皇帝下旨要求“认看”即作生产窑口的辨别,一天后被认定是广东石湾窑的产品。可见,对“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之间异同的认识古已有之。而随着现代古陶瓷学术研究工作的开展,我们对二者间在造型、胎、釉、装饰特征等方面的异同已能形成较清晰的认识。

造型上,“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一样,都分为器物和陶塑两大类。其中器物类造型丰富,既有仿瓜果花叶或动物形态的各式盘、洗、水盂、水丞、杯、茶壶、花盆、花插、笔架等精巧秀美的实用或文玩用器,又有仿青铜器造型的各式鼎、炉、壶、尊以及多种瓶式的陈设器皿等。作为处于同一时代的产品,二者又都善仿历代名窑。而彼此互仿的施釉陶器在造型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都有自己比较典型的器型。以清宫旧藏器为例,所见“宜兴挂釉”器型如葫芦瓶、花囊、四足鼎,而壁瓶、大盖罐、塔身、动物形花插、方花插、方渣斗等,也都是石湾窑常见的器型。总体看,“宜兴挂釉”器造型显得比较秀丽精巧,而石湾窑“广钧”器造型则偏浑厚古朴。在陶塑的种类和艺术成就上,显然石湾窑“广钧”器更为突出,其陶塑种类不仅极为广泛,刻画亦极生动传神,尤其是人物类陶塑的艺术成就很高,且一般人物塑像脸、手都为露胎。

明宜兴窑仿哥釉饕餮纹双耳四足鼎 高18.3厘米,口径15.3×11.7厘米,足径4.3厘米,器形仿青铜器,通体施米黄色白釉,外壁凸印饕餮纹。

清宜兴窑天蓝釉小水丞 高3.5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3厘米

水丞腹上凸起5道棱线,足底无釉露胎,里外通体施天蓝色釉。附鎏金小铜勺。

石湾窑窑变釉撇口瓶 高24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8.4厘米

敞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外壁施雨洒蓝窑变釉,底施酱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明石湾窑绿釉四孔方花插 高9.5厘米,口边长7.8厘米,足边长8.4厘米

花插方形,有4个圆形插花孔,器面中间塑贴梅花一朵,底出台,下承四足,底中间有一透气孔。通体施墨绿色釉带芝麻点,底施酱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胎的特征上,“宜兴挂釉”器胎土原料使用的是宜兴本地产的白泥或紫砂泥,其中以白泥为多,胎色一般呈灰白色,胎质较为细腻,胎体重量较轻。而石湾窑“广钧”器胎土原料来源较为复杂,除主要使用石湾本地所产陶泥和岗砂之外,还常加入广东其他地区所产的瓷土,如东莞白土、番禺瓷土等。据有关测试,石湾陶泥含铁量高于宜兴陶土,含铝量在20﹪~30﹪左右,而东莞瓷土的铁、锰含量则低于宜兴陶土。由于石湾窑器常单独或混合使用各种陶土、瓷土原料,所以其胎质和胎色等也有多种。以清宫旧藏石湾窑器来看,其胎体重量一般较旧藏“宜兴挂釉”器重,胎质粗细均有,胎色有白、灰白、灰青、铁褐、棕黄等色。但与前人论及“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不同,笔者所见旧藏石湾窑器中却多见底部施一层酱色护胎釉的,而这很可能是为了掩盖较粗糙的胎质。

釉的特征上,“宜兴挂釉”的烧制工艺为两次烧成,即先烧好素砂胎,再上釉入窑烧成。其烧成温度与紫砂器类似,约在1150℃左右,窑内环境为氧化气氛,而且釉料中还引入了石灰窑窑汗,以增强釉的乳浊感。釉色有天蓝、天青、月白、茶叶末、灰蓝、蓝绿、炉钧等,施釉一般较薄,釉面温润,给人以软的感觉,釉面常见细碎的开片纹。而石湾窑器因陶胎中多含砂,为掩盖胎体表面的粗糙,一般要先上一层底釉以填充胎体的小气孔,再施面釉烧成,因此釉层普遍显得较厚,釉面莹润且玻璃质感强。石湾窑器釉色丰富多样,且善仿历代名窑釉色,如仿官、仿哥、仿龙泉、仿定、仿建窑、仿景德镇窑颜色釉等,其中尤以仿钧窑的“广钧”窑变釉最为著名。从清宫旧藏器来看,其釉色多以蓝色为基调,如天蓝、灰蓝、雨洒蓝、翠毛釉等,此外还有月白、米白、灰青、墨绿等。

明宜兴窑月白釉八卦纹琮式瓶 高29.8厘米,口径11.5厘米,足径12厘米

瓶通体施米白色仿哥釉,釉面有细碎的开片纹,外四面分饰凸刻八卦纹。此瓶原陈设于颐和园芳辉殿内。

明宜兴窑月白釉琮式瓶 高28.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9.7厘米

瓶仿玉琮式,方腹四面相对的两面分饰凸刻曲线纹和道家字铭,其中有的字已不可辨,两面字铭分别为“□从部令公位之□二十六寿”“□如广成子居空同千二百□”。原藏颐和园。

明宜兴窑灰蓝釉楸叶式洗 高6.5厘米,口径32.5厘米

洗楸叶式,口呈叶齿形,弧壁,平底下承花枝树干为足,枝干连一蟠螭盘绕至洗口一侧,通体施灰蓝色釉。原藏颐和园。

明石湾窑窑变釉水注 高3.6厘米,口径11.7厘米,足径6.1厘米

敞口,口沿一侧出流,浅弧腹,圈足。通体施窑变釉,里为天蓝映紫红的翠毛釉,外壁和底面均施玫瑰紫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明石湾窑寿星像 高25.5厘米,底宽8.9厘米

外施棕黄色釉,底施铁褐色护胎釉。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清石湾窑弥勒佛坐像 高13.5厘米,宽17厘米

为1946年后并入故宫收藏的原古物陈列所藏品。

在装饰技法上,“宜兴挂釉”与石湾窑“广钧”器一样,都主要突出器物的釉彩之美,使用的装饰技法显得较为简单,见有刻花或模印的纹样以及塑贴的环耳、兽耳等。

宜兴窑与石湾窑作为明清时期生产各具特色的陶器产品而闻名的民间窑场,它们的产品不仅广为民间使用,而且其陶业生产与明清宫廷间也有着一定的联系,故宫博物院所藏原属清宫旧藏的“宜兴挂釉”和“广钧”器藏品,即是两窑陶业生产与宫廷间联系的实物例证。而依据原始档案对旧藏“宜兴挂釉”和“广钧”藏品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旧藏器不仅突出代表了明清时期宜兴窑和石湾窑陶业生产的工艺水平和特点,也为我们研究两窑制陶历史相关问题提供了可信的传世资料。

※ 本文根据北京黄卫文《清宫旧藏“宜兴挂釉”与广钧器(下)》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4年1月刊

双刃斋主

分享书法、美文、诗词、金融等方面的独特见解

微信公众号推荐

长按二维码关注

本期《收藏》微信责编 杨柳

微信运营合作请发邮件至

libin@artyfun.com

创刊于1993年

一册在手,把握收藏

微信名:收藏杂志

微信ID:sczz029

明清宜钧与河南禹钧、石湾窑广钧、景德镇炉钧的区分

钧窑玫瑰紫釉葵花式花盆

明清宜钧同河南禹钧的区分

河南钧窑为宋代的“五大名窑”之一。钧窑于北宋徽宗时期开始烧造,于元代后期基本停烧,禹钧的停烧加之明代各大官窑烧造技术流入民间促进了各地仿钧器物的兴起和发展。钧窑的器型种类多以各类陈设器为精华,有花盆、盆托、炉、尊等 ,兼有盘、碗、盆、盏托、罐、洗等文房、日用器物 。从外观看来,禹钧的天蓝与月白釉上多见“蚯蚓走泥纹”,器物为支钉支烧,器物底部施釉前有刻的“一”到“十”的数字,是为记录产品的大小序号。其釉色有天青、天蓝、灰蓝、月白、墨绿、紫红、玫瑰紫、丁香紫等,丁香紫、紫红为宜钧等仿制品所未能烧造的釉色。最值得注意的为禹钧窑制品底部,有一种深褐色亮薄釉,俗称“芝麻酱釉”,此种特点为禹钧独有。若要究宜钧同禹钧的区别,首先要考虑到的是烧制原料和烧造工艺。

钧窑月白釉长方花盆托

禹钧同宜钧最主要的区别有三:

1. 烧造胎釉的原料,禹钧、宜钧皆采本地泥料,钧瓷中 Fe?O?含量较高,故胎体颜色较深,钧瓷胎体中 CaO、MgO、Al?O? 含量较高,为典型的“高铝低硅”,其中掺入较多的碱土金属氧化物,故钧瓷的胎体为瓷质。反观宜钧其胎体原料多为当地的甲泥、嫩泥和白泥,胎体中的 Fe?O?含量较低,故为陶胎。 这也是宜钧器物较同等器型大小的禹钧器质量较小的主要原因。

2. 表面看来,宜钧同禹钧都为乳浊釉,釉面较厚并有流釉现象,禹钧釉中含有较多Al?O?、SiO?,而宜钧中此二种元素含量较低,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烧成温度的不同,禹钧需要在素胎上施釉后采用高温釉烧。宜钧釉料中多掺入窑汗,故产生的窑变色彩中多蓝白色的斑点,且呈色不如禹钧丰富。宜钧为 1200℃氧化焰烧成,禹钧为 1300℃左右的还原焰环境烧成。

3. 烧造的成型工艺不同。禹钧由于烧造年代较早,为原始的拉胚成型,而宜钧于明代时期已经开始使用泥片镶接拍打成型的工艺。禹钧多为二次施釉,首先制作素胎,素胎烧成后上釉,后高温烧成。甚至多记载,禹钧有多次上釉的现象。宜钧多为一次施釉,少有的大件器物为二次上釉,其主要出现于金黄釉堆花器物上。而窑炉的不同,所烧制的产品特征也必然有所不同,此点值得注意。

二、明清宜钧同石湾窑广钧的区分

广东省佛山市石湾窑于古代仿制河南禹钧的钧釉产品被称为石湾窑广钧。其烧造年代尚需考证。有人认为其起源于南宋时期,有人认为其起源于元代,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其产生流传时间大概在明末时期 。广东石湾窑广钧器烧造年代的确定至关重要,业界学者多争论广东石湾窑和宜钧孰为更早的仿钧器。笔者认为广钧烧造年代的不确定性同宜钧相似,是对广钧器物的定义范畴不同而导致了这种争议。

广窑月白釉壁瓶

根据古窑址调查和古文献的记载,石湾窑仿钧器在器型、品种、胎釉、装饰工艺、烧制工艺方面与宜钧多有相似之处。据《饮流斋说瓷》载:“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胎质粗而色褐(即灰色),所制器多作天蓝色,惟不甚匀耳。釉厚支之处或作靛蓝,釉薄之处或作灰蓝,无釉之处所呈之色或如黄酱,或如麻酱。大致仿钧,而无红斑与蟹爪纹,与钧异也。” 《陶录》中亦记有:“谓广东之阳江瓷有青点釉一种,亦与今所盛行之灰蓝色不同。以胎骨言之,紫有似乌泥广窑,未经实验,殊难臆断。” 根据窑址调查资料,广钧的种类有花瓶、塑像、花碟等类似宜钧的种类 ,且都为陶器上釉。

宜钧同石湾窑广钧在外观上看来多有相似,均为仿钧窑产品,胎质和胎色都有紫褐色胎和白泥为主的灰白胎,釉色都有月白和蓝釉二种,且多以釉色唯美为主,器上少装饰纹饰。但究其根本,外观上来看,宜钧色泽较为多样;广钧大件陈设器物露胎较多,而宜钧较少;宜钧蓝斑不如广钧的浓厚。

宜兴窑祥符款酱釉葫芦瓶

不过若真正找到二者的不同,首先要在原料上做文章,石湾窑广钧使用的多为含铁量较高的本地产陶泥和岗砂,并加入广东其它地产的陶土,宜钧用的是当地黄龙山等地产的甲泥、嫩泥和白泥。广钧胎中 Fe?O?含量较低,TiO?含量高,而宜钧中 Fe?O?的含量相对较高,故广钧中多为白胎,且坚固耐用,比宜钧胎质感更坚硬。 广钧的烧成温度在 1250℃,宜钧较之稍低。

宜钧和石湾窑广钧都曾于清代大量出口,受到国外人的喜爱。 清宫旧藏中石湾窑广钧器有 80 余件, 且当时清宫中的鉴赏者对石湾窑广钧同宜钧的异同已经有所了解,如《内务府活计档》乾隆八年(1743)十二月“木作”记:“初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来说,太监胡世杰交,宜兴挂釉瓜棱罐一件,其瓜棱罐并英雄觥俱各认看。钦此……于本月十一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宜兴挂釉瓜棱罐,系广东石浣女子成作……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

宜兴窑天蓝釉凫壶

广钧于乾隆年间在宫廷内兴盛 ,故有学者指出,石湾窑广钧的盛行期大概在乾隆年间,受影响于皇室宫廷的审美和需要。宜钧与石湾窑广钧是否为同时期或者互仿亦或单方面仿制,此不可一概而论。有一种说法值得注意——石湾窑广钧的烧造工艺为历代石湾本地工匠摸索而成,不是仿制禹钧所形成。此观点值得深入考究。

明清宜钧同景德镇炉钧的区分

根据史料的记载,景德镇炉钧《景德镇陶录》记:“欧窑釉有红纹、蓝纹二种。广窑釉青点一种。炉钧釉,色如钧窑宜兴挂釉之间,而花纹流淌变化过之。” 《南窑笔记》记载:“其钧窑及法蓝、法翠。乃先于窑中烧成无釉涩胎。然后上釉,再入窑中复烧乃成。惟法翠一火即就,钧釉则数火乃得流淌各种天然颜色。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颜色流淌中有红点者佳,青点者次之。”

对于景德镇炉钧器物的烧造年代,如今最多的说法为——炉钧烧造于清雍正年间, 其为宫廷所需要而令景德镇御窑厂基于钧窑的烧造基础上加之特色的创新而烧制的新仿钧产品,后盛行于雍正、乾隆时期。

由于暂时缺乏对景德镇炉钧窑器物的化学分析考证,故至今只能在传世器和古文献上研究宜钧同其的异同。根据文献可知,景德镇也多仿宜钧。 宜钧、石湾窑广钧同景德镇炉钧形成互仿,且器物釉色多有蓝钧釉。

雍正款炉钧釉直口瓶

景德镇炉钧的烧造工艺较宜钧更为复杂,其类似于河南禹钧的烧制工艺——先成素胎,以低温烧制成型,后施釉再次放入炉中低温 800℃烧制,后成型。其同河南禹钧和宜钧的不同之处在于炉钧放入炉中烧造,其釉色介于青金、蓝绿之间,后于乾隆年间出现红、蓝二色,其釉同为乳浊釉,釉面较厚,窑变斑多为蓝色,而宜钧由于加入窑汗的缘故,窑变斑点多为白色。

景德镇炉钧的器物种类有炉、瓶、尊、洗、盒、碗,以瓶、炉、尊等陈设器最为经典。至乾隆时期,其釉色愈加多样,唐英所烧造的原料也多有向禹钧烧造原料产地买入之疑。 此点多为现代后世研究的探究,无法找到具体详实的资料做分析,不排除此为个例和乾隆帝的一时兴起。

论及进入皇宫成为皇家御用器物的时间,宜钧同炉钧都为雍正年间进入。炉钧器物同宜钧器物胎体钧有紫砂胎,但炉钧釉施釉厚,且少露胎出,稍有掩盖紫砂的天然素色之美。其根本区别也在于釉原料上的不同,炉钧釉以铅、玻璃和硝等制作,而宜钧加入土骨、白泥加之窑汗而特配置的釉料。

收藏家202008期封面

摘编自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008期《也说宜钧与禹钧、广钧、炉钧的区分》

作者:王朔飞

责任编辑:秦佳

高端铝合金门窗

高档别墅门窗

高档隔热门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