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人曾用过的老物品,认出两个正常,都能认出证明你老了
值得珍藏,随着年代的久远,老物件越来越少、越珍贵,有时拿出来看看也是一种精神享受。
1、茓子,是苇子篾片编的,用处是囤粮食的,用时,下边底座必须是个柳条编的大筐,铺上草垫之类,然后倒粮食边倒边圈,一般可以囤三千斤以上!装粮食时用来增加装粮食高度的,叫粮圈!,用篾织的,不耐用的,一二年就被谷虫飍空的。初看以为是许皮带呢。
高粱杆剥掉叶套用水泡软,用刀一破两半,用石磟碡压扁,再用刀刮掉瓤子只剩高粱杆的皮,借湿劲软和编制穴子。用途是马车漂货围栏、粮囤围栏、土房房顶托泥的房薄等。
有些东西在地域差别下会有些差异, 也感觉的确是老了。 至于那盘穴子,可以跟据用途编无限长。 叫它穴子,也许是字正确,音也正确。 济南长清的马山北边,有个村叫旋庄。当地并不叫shuan庄,而是叫shuo庄。 并且我们那里刮旋风也叫刮shuO风。 由此联想,这穴子也许就是旋子才对吧。
2、线拨锤,用一根猪骨梆,一根带杈的竹棍,在骨梆中间穿住,用线麻纺麻线,这种线大多数都是过去的纸裁匠用来做纸活用的
3、饭蓝子 我们这里俗名叫“猫叹气”,里面装饭或者糕点零食,挂在空中,因为有盖,使猫无法偷吃。
4、这种东西,可谓是古董了,我小时候见过,叫“棒槌”。 在我的记忆里,它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洗衣服时用它轻轻捶打,也叫“溜”,可以省去搓揉的洗衣步骤。另一个作用就是去除衣服上的皱褶,其作用相当于熨,因为那个年代衣服洗后还有一道工序叫“浆”,浆洗后的衣服晾干后皱褶很多,在衣服还没有完全干燥的时候,将衣服叠好,放在一个石头上,(这个石头叫锤布石)用两个棒槌轻轻地且带节奏地捶打,去掉衣服上的皱褶,衣服就会平整了。这些操作方法,应该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了,时过境迁,棒槌的用途可能是少有人知事情了!
5、80年代的火柴盒图案制作十分精美,有许多上了彩的花脸图案、寿星图案、还有彩色电视等
6、柴火灶!图片上的炉灶在我的印象里叫老鳖火。现在在我们这里已绝迹。七八十岁老人的神器!
7、“三五牌”机械钟,这个机械钟每到半点就会“咚”响一下,每到整点就会响和时钟一样的响声,1点就“咚”响1下,12点就“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响12下,钟一般放在卧室里面,这响声丝毫也不影响劳累了一天的人们睡觉,说明那个时候都是体力劳动,大家都睡的很香,要是换作现在,那不被这钟声吵的没法睡觉!
8、袜板,补袜子用的。小时候,家里楦头和袜板都有。这些老物件伴随着我们50、60、70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成长生活,是我们那个年代人的生活生产日用必须品,有的还是奢侈品,这些老物件只有那个年代实用过的人对它特有感情。现在年轻人有些东西,不知道叫啥东西怎样使用。
9、抽匣拉手,老式桌子抽屉拉手,箱子上的把手,写字台抽屉的把手
10、风车扇稻谷用的南方地区用的,用来把礳完的粮食,比如,高粱,黄来,小来等,把粮食到风车里,风车转动,把糠吹出去。农民用来扇小麦、水稻的康皮。稻谷碾后用此物分离稻米后稻壳。真的佩服劳动人民的智慧,摇动摇把在出风口出风, 它的用处基本有两个,一,在碾米时,用风力把糠吹走,剩下米。使米与糠分开, 二,在山区没有风时用扇车把粮食与杂物分开, 现在都机械化了,这种机械就完全没有用
11、改革开放以前,牛奶只有老人和小孩才能定到奶!每天很早由送奶员送至家中。因时间太早,不可能开门取奶,所以都在门外釘一小盒放奶,样式五花八门,只要能放上奶并就行!我认为它是个放奶盒,不是室内的物件!
12、拔棉花棵用的花柴勾,一头手里拿,另一头放地上,利用杠杆原理,很轻松。拔棉柴(棉花杆)的工具,洛阳称作:棉柴钩。这个要弯腰拔棉柴。你再找一找,还有一种工具叫"鹞镢",直立作业,利用杠杆原理,鹞子嘴夹住棉柴,手向怀里扳动立杆,可以很省力地把棉柴拔起,适合弱劳力使用。
陕西关中人称“抬杆”,拔棉花杆用。棉花杆比较高大,直根系入土深,要想拔出很费力,借助抬杆杠杆省力原理,熟练工效率高
13、问了200人大家都不认识这个老物件.....
是人与人的感受不同,年龄大的人也有怀念那个贫困年代,认为虽然贫穷但精神幸福。很正常。和你不同的是不想见到老物件也不愿意回忆那个年代,因为那年代就是贫穷、落后,劳累,还是现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