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克服基金的选择恐惧症从调研基金经理开始基金金融
最近,八妹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指标,就是许多基民喜欢研究基金经理的“勤奋程度”。
例如,如果自己的基金经理没有勤奋调研的话,基民们会在评论区催他:
“别人都参与了多少次调研了,你怎么还没动?”
“人家某某经理都是线下去调研,你怎么一直都在开线上会议?”
“某某某公司研发出的新电池、还有新药、新品白酒,这些你都不去调研一下的吗?”
就像是一些知名演员没有进组拍戏,粉丝先着急了,“你已经多少个月没有进组了,还有没有事业心啦!”
1.
/ 基金经理为啥要“调研”与“被调研”?/
为了这个勤奋程度,据八妹所知,基金经理们调研也挺拼的:
大多数拿了新能源产业链的基金经理都买了新能源车;
早在两年前“猪价飞上天”时,券商和基金经理们组织调研一家畜牧龙头企业,大家就一起去了生猪的饲养基地,实地数一个基地大约有多少头猪;
曾经一个基金经理助理,为了解某药企一种药的渠道情况,自己开车去许多药店问这个药,而连锁药店的员工们很警觉,直接报了警。
很多基金经理也在调研中有着“神技能”,例如信达澳银的冯明远每天不是在调研,就是在调研的路上,常年跟踪几百家公司;嘉实的“消费女神”王圆圆进了一家超市,看一下品牌构成,就知道这家店一年的大概营收;如果你点外卖,给你送外卖的人很有可能是华夏的屠环宇;还有汇丰晋信的陆彬,可以每天工作16小时,365天无休止的调研和学习……
所以,大家现在很喜欢统计基金经理参与上市公司调研的次数,参与越多,就“勤奋度”越高。当然了,最近去哪都不太方便,所以除了线下会议、奔赴上市公司以外,电话视频会议也越开越频繁。
国信证券还专门写过一篇金融工程研报显示,基金经理调研次数越多,基金经理掌握的公司基本面信息越多,因此其管理的基金未来业绩可能更好,虽然不是100%,但至少也说明他在投资上费了更多心思。
给大家看看近半年内基金公司的调研情况:
▲数据来源:wind
上半年调研次数最多的五家公司,都在1000次以上,例如嘉实有86个基金经理,平均每个基金经理都调研了16次之多。所以这年头儿,干啥都得拼勤奋,悠哉悠哉坐在办公室里、只听二手消息、不愿意自己去调研一手消息的基金经理,基民们可能会觉得你不太值得托付。
不过,当你注视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凝视你。上市公司忙着调研市场,基金经理忙着调研上市公司,这不“蚂蚁理财金选”发布的半年度报告里也显示,他们作为代销平台,也在忙着调研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金选”共调研基金经理413次。
作为蚂蚁基金推出的基金优选服务,“金选”的调研结果,正是从全市场的1万多只基金中筛选出了185只适合长期持有的基金,供投资者参考。
这185只基金包括150只偏股基金、35只偏债基金,以均衡等多元布局类基金为主,而且它们的近3年的业绩持续超过行业基准,所以调研的功劳也体现在这里~
▲“金选”的基本业绩情况
2.
/ 卖基金之外,还能为基民做点啥?/
今年上半年,除了调研以外,“金选”还搞了两个大动作,第一是主动取消了销量维度的榜单,在这之后投资者们,买基金也会减少一些盲目跟风追热点的不理性行为。第二就是对“金选”服务改版升级的更加全面,将基金筛选准则、不同赛道特点等向用户做了清晰的呈现。
例如自5月份“金选”透明化改版后,“金选”向用户披露了34份基金追踪解读、调入调出、月度分析等报告。以6月报告为例,市场转暖,“金选”就建议用户,可以适当配置一些偏股类基金。
这也不禁让人疑惑,蚂蚁理财金选为啥要做这件事儿?
其实你可以理解为,机构做得越多,就越容易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因为投资者收益往往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市场收益β;二是基金管理人或者机构管理人创造的超额收益α;三是用户行为收益X。
诚然,α和β不是蚂蚁理财金选能决定的,但“金选”可以努力影响用户行为“X”,帮助用户买基时解决选择恐惧症,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
例如“金选”半年报显示,越来越多“金选”用户正养成分散投资的习惯。近一年中,金选交易用户中,33%的投资者会同时配置偏股基金和偏债基金;5月以来,更有42%的交易用户达成股债配置,说明大家不会像买股票一样只“追高”,而是有了资产配置的思路。
而且在金选追踪调研等透明呈现基金变化的过程中,也有不少用户更愿意长期投资了。半年报数据显示,用户平均持有“金选”基金401天,比一年前高了67%。其中,38%的“金选”用户以定投的方式长期持有。
另外,今年上半年,北京、上海用户的基金盈利高达4%,要知道上半年半年上证指数累计下跌6.63%,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分别下跌13.20%和15.41%,这可是妥妥的跑赢大盘。
▲金选用户的投资行为
3.
/ 没有了“选择恐惧”,
投资体验会更好吗?/
可见,有了蚂蚁理财金选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投资者们的“选择恐惧”,也让部分投资者们“浅尝”了一下跑赢大盘的甜头,毕竟有机构替你筛选后,筛选准则、偏好准则,投资规划都会更明确。
所以这时,蚂蚁理财金选也提出了一个“三角理念”——即一选二配三持有,鼓励用户合理配置与长期持有。
第一选,即“金选”基金选择标准都呈现的一清二楚,分别是立足长期,聚焦超额,风格稳定,就算小白用户,也可以在每一只金选基金的详情页看到它在不同标准下的表现。
▲“一选”
第二配,即“金选”基金将基金风格和赛道按11种类型进行情晰呈现,方便你读懂进行配置。
▲“二配”
在选基、配基时,兴全的FOF大佬林国怀认为:“选基对投资者这是一个“塔尖难题”—— 相关统计显示,超过60%的基民持有基金的数量超过5只,相当于基金经理做一个FOF。在上万只基金里面,怎么来选择出5只或者10只基金来构建一个组合?”
所以蚂蚁理财金选做了很多前期分析工作,包括数据分析、基金经理持续跟踪调研,为投资者营造了一个好环境。
可见,让用户学会“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是一大门学问,很多用户可能仅仅到了这句话的第一层意思:分散风险。其实这句话还有一个深层含义,即每一个篮子里放几个鸡蛋?每个篮子的鸡蛋用于什么目的?我应该怎么对待不同篮子里的鸡蛋?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基民来说,应该意识到,买到一只基金只是刚刚开始,还是有不少功课需要自己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