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党徽熠熠汇聚共克时艰磅礴力量包头市达茂稀土有限公司
■包头市“7·19”抗洪抢险救灾系列报道
党徽熠熠 汇聚共克时艰磅礴力量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历史罕见的持续强降雨席卷固阳县、达茂旗、石拐区等地,交通中断、人员被困、农田被淹、房屋积水、部分村庄告急,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遭受极大损失。
这是一幅可歌可泣的抗洪救灾画卷:包头市各级党组织紧急动员,党员身先士卒、当先锋、做表率,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精神。
大灾面前,尽显责任担当
灾情过后,自治区党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李纪恒时刻牵挂受灾群众,并深入固阳县下小营子村、张发地村、点力素太村,现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挥抗洪抢险救灾。
汛情灾情声声急切之际,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张院忠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灾情最严重的西斗铺镇,他不顾危险,乘装甲车冲过滚滚洪水深入张发地村,在抗洪一线指挥抢险救援,为受灾村民开辟了“救命通道”。
“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全力搜救失踪人员,解救被困群众,救治受伤村民,做好受灾群众的心理安抚和疏导工作。要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大家有热乎饭吃、有干净水喝、有地方住。要加强家庭困难受灾群众的救助工作,照顾好他们的生活。”市委、市政府靠前指挥,果断决策,调集力量,为抗洪抢险赢得了时间,把这场洪灾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人员伤亡,夺取了抗洪救灾的关键性胜利。
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全市上下干群一心、昼夜奋战,公安、消防、武警、民政、卫生、供电、通讯等相关部门火速集结,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全力以赴、众志成城,谱写出一曲震撼人心的抗洪战歌。
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党组织
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为我市夺取抗洪救灾的关键性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
面对严重洪涝灾害,各地党委、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安排部署救灾和赈灾工作,为抗洪救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确保了人员、资源等要素作用发挥最大化。
——固阳县组织召开抗洪抢险专题会议,成立抗洪抢险工作组,每个受灾村都安排县级领导包联,连夜开展调查摸底工作,转移被困群众,安抚群众情绪,全力开展救援工作;
——达茂旗委、政府启动抗洪抢险应急救援预案三级响应,组织指挥救援疏导、抗险救灾,对重点河段实行旗领导带队24小时严看死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石拐区委、区政府全面落实防洪防汛责任制,将防洪抢险队伍组织、物资储备、抢险救灾、工程建设等各个环节、各项责任落实到人,建立区—苏木镇街道、各部门—嘎查村社区、驻区企业联动机制,确保第一时间掌握险情,作出应急处置。
大事难事是考察基层党组织的一块试金石,是对基层党组织工作作风、工作水平、组织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在抗洪抢险中和灾后重建中,基层党组织始终站在最前列,把一面面党旗插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在滔天洪水前筑起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
在市派张发地村第一书记刘卓勇看来,这场洪水中,无数个基层党组织视受灾现场为战场,勇挑重担,在生与死、公与私、得与失的考验中,充分发挥着先锋模范和战斗堡垒作用。
兴顺西镇圪妥忽洞村驻村第一书记邓毅,在险情发生后,立即组织驻村干部和县环保局的帮扶责任人组成抢险队伍,迅速投入到战斗中。面对雨水覆盖路面,能见度低的情况,他们徒步前行到雨情严重的自然村开展救援。灾情过后,又进入村民家中入户了解受灾损失情况、排查隐患、积极自救、劝导转移,用实际行动筑起坚强的战斗堡垒。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
暴雨肆虐时,党员干部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在抗洪第一线,成了群众的“主心骨”,协调设备、疏通道路、抢险救人、转移群众、抢救财产、安排吃住、安抚群众、统计灾情,同群众一道共渡难关,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共产党员的责任担当和精神面貌。
兴顺西镇哈达合少村驻村第一书记郝昀带领驻村工作队员不顾个人安危,奔波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穿梭于危急村户最前方,进村入户排査险情,转移安置受灾群众。他吃住在村,日夜坚守,时刻把责任扛在肩上。他亲自与重灾户一起搜寻被洪水冲走的羊群和骆驼,亲手为贫困户赵二女清除顶棚积水和淤泥,现场组织爱心人士为受灾户运送救灾物资,带领工作队员夜里冒雨急行4公里,为金锁壕自然村送去救灾物品。
西斗铺镇张发地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许换儿救援中主动要求腰里系上绳索,救助被困在村委会的村干部。而面对他自己家被水淹的情况,他却狠心地嘱咐妻子“让亲戚帮帮忙,这里我走不开”。
包头市新达茂稀土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给水专工谷林惠,一名普通的中共党员,不顾自身安危,冒着水深已经漫过肩膀的危险,在洪水中逆袭800米,救出四轮车上的年轻人臧小岗。
大灾面前,党支部和村委会就是老百姓心里的灯,只要有党员干部在,老百姓就会相信:就算暴雨再大、洪水再猛,也会有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家住兴顺西镇西壕口村的李二凤,亲历了党员干部救援的全过程。从打电话求救,到不到二十分钟就被救出,她心里有道不尽的温暖和感激。
祖祖辈辈生活在张发地村的张巧娥,见到被派来参加救援的装甲战车冲过洪水直奔过来时,感觉像吃了颗定心丸,心里一下有了希望。
在政府的安置下,兴顺西镇后威俊村村民白玉柱的生活正在逐步恢复正常,养了二十多年牛羊的老人,已经开始着手修好棚圈继续发展养殖业。
危险面前,总有一种力量在支撑;危急关头,总有一种信念在坚守。一面面党旗照亮了攻坚克难的胜利之路,铺就了抗洪救灾中的最暖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