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入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Top5平安做对了什么大而不倒的保险公司名单
10月16日,《财富》(中文版)和光辉国际共同发布了“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华为、三一、格力、阿里、平安集团等50家公司上榜。
这份榜单是由3万多名中国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产品服务、创新能力、长期投资价值、全球化运营等多方面打分评选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0家公司中,只有4家金融机构,分别是平安集团、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中国人寿。而平安集团更是金融机构中唯一进入前十的公司。
如《财富》(中文版)在榜单解读所言,过去一年,中国企业明显感受到了多浪叠加的时代冲击。一方面,是市场发展周期大幅压缩,企业要同时应对产业升级、数据智能等新形式、新技术的冲击。另一方面,人口、政策、环境等红利逐步褪去。
面对多重挑战,各个企业使出浑身解数,辗转腾挪,包括腾讯、阿里在内的互联网科技巨头都相继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也有一些企业逐渐迷失了自己,走向了衰落,蔚来汽车上市一年市值缩水87%的情况不是个例。
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过去一年更为艰难。尤其是2019年新金融监管政策出台后,曾依靠收割流量红利野蛮增长的金融机构相继进入调整期,增速放缓、战线收缩,一些机构甚至因为暴雷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最新折戟沉沙的是先锋金融集团。
而平安集团却逆势增长。
2019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半年净利976.76亿,客户数占比稳步提升。业绩稳步增长,是平安集团能够入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名单的前提。但更关键的是,平安集团对科技的提前布局,以及长期投入带来的创新力和长期投资价值。
图片来源:“财富中文网”
而不论是平安集团,还是华为、三一等入选“最受赞赏的中国公司”名单的公司,无不在透露出一个信号:
重视科技才是今天企业突围的关键,投入研发就是投资未来。
一家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早在今年6月,平安集团就凭借着全球首创的应用微表情智能识别技术,入选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 2019 年“50 家聪明的公司”( MIT TR50)榜单。MIT TR50,不只是一个成功企业的榜单,还被看作是一份技术如何改造世界的指南。
用户在线申请贷款时,平安集团可以通过微表情识别判断他是否在说谎,精准度高达99.87%。数据显示,平安集团通过 “微表情”识别,信贷放款超过 5000亿,而信贷损失率降低了60%。
据了解,平安对微表情智能识别技术的投入始于5年前。而这也只是平安集团众多科技成果中的一个。今天的平安集团已经覆盖了人工智能、区块链、云三大技术领域,涵盖了金融、智慧城市、房产、汽车、医疗五大生态圈。
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平安集团在一年内能够处理超过1100万件理赔,98.7%当天赔付,60%为自助理赔。平安车险近两年推出的“510查勘”和“信任赔”业务,也实现一键理赔或者秒赔的小目标,可以确保事故发生时,在大多数的场景下,查勘员赶到主城区只要5分钟,甚至比交警和救护车还快。
过去5年多,平安集团还一直在推动利用AI临床辅助系统来帮助医生确诊病情。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平安智慧医疗的中文医疗知识图谱,平安智慧医疗团队为甘肃省卫健委搭建了一套精准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为基层医生提供实时的辅助诊断推荐、规范化及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推荐,并给医生提供实时的医学知识支持。目前,这一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平安智慧医疗AI+CDSS平台已在甘肃省8900多家基层医疗机构落地,评估数据显示,系统上线后,诊疗规范率提升了32.5%。
平安集团对区块链的布局低调而稳健。去年9月,香港金管局正式上线了一个支持区块链技术的贸易融资网络,连接包括了21家银行。而这个贸易融资网络的唯一技术提供商就是平安集团,在这个项目上,它打败了埃森哲、R3等世界顶级技术公司。
目前,平安集团旗下的金融壹账通壹账链FiMAX已在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贷款、智慧环保、按揭、超级车管所、药品溯源、电子病历等十几个场景实现落地。
在云的布局和应用上,平安集团也是锦衣夜行。据了解,平安集团上云始于2013年,秉承开源与自研相结合的路线,研发了IaaS、PaaS 及SaaS 层的全栈式产品线。经过6年多的投入,平安云的金融云服务已经可以支持平安集团95%以上的业务公司,支撑80%的业务系统投产。
在IDC发布的《中国金融行业云及服务 2018 年厂商评估》报告中,平安云与华为云、阿里云、腾讯云一同进入中国金融行业云及服务厂商的领导阵营。
对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的投入,不仅让平安集团在同业竞争者中保持了极强的优势,也拓宽了平安集团的业务范围,让其可以在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与阿里、腾讯、华为等科技巨头同台竞技。
去年8月,参加第十二届中国工程管理(智慧城市)论坛的院士专家就曾专程赴腾讯、华为、平安三家企业的总部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技术和研究成果。
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等核心技术,平安集团构建了可覆盖财政、卫健、交通、司法、农业等21个功能板块的“1+N”智慧城市一体化平台体系,助力各省市克服“城市病”。公开数据显示,平安已经在深圳、杭州、南宁等100多个城市中,推进着自己的超过200个智慧城市服务。
其中,在优政方面,中国平安的智慧财政系统已被财政部PPP中心和几十个省市推广应用,管理的资产达万亿元,不仅帮地方政府解决了一定程度的负债管理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也将资产运营的效率提高了50%以上。在惠民方面,中国平安在深圳、广州等20多个城市落地的智慧交通,帮助实施区域平均车速提升了12.4%,交通事故率下降10%,重点路段拥堵时间缩短30%。
可以说众多科技成果傍身的平安集团,早已不仅仅是一家金融公司,更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平安的董事长马明哲提到,过去10年,平安用科技让金融业务的竞争力快速提升。现在,平安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任务——“科技赋能金融、科技赋能生态、生态赋能金融”,
通过科技实现对内主营业务的夯实,对外不同圈层的赋能。
布局未来需要魄力更需眼光
去年 5 月的股东大会上,马明哲用三个“十年”总结了过去集团的发展历程:第一个十年专注保险,第二个十年致力探索综合金融模式,第三个十年专注“金融 + 科技”双驱动发展。
从一家传统的保险公司,迁跃为一家跨界的科技公司,平安集团靠的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提早的布局和长期投入。
早在10年前,平安集团就开启了科技转型之路,保持着每年都拿出营收的 1% 投入科技研发。2019年的中报显示,过去十年间,平安在科技领域的投入累计达到1000亿元,并表示未来五年还将继续投入1000亿元。
目前,平安集团拥有10.1万名科技从业人员、3.2万名研发型人员、22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团队。平安集团旗下有32家公司,其中11家是科技公司,拥有8个研究院,50多个实验室,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深入合作并产出科研成果。
这些投入,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全球知识产权权威媒体IPRdaily联合incoPat创新指数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发明专利排行榜(TOP20)”显示,平安集团以12051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
而截至2019年6月底,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达18050项,其中PCT及境外专利申请数累计达3959项,涵盖了人脸识别、智能读片、区块链等新科技领域。
在“最受赞赏的公司”名单中,我们也可以看见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之处:榜单上排名前五的企业,都率先启动了科技升级。
一直以来,很多辉煌一时的公司都没有突破“创新者窘境”。创新投入,有一定的风险——它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而且方向不确定。很多公司要么在面对创新时,犹豫不前从而错失了机遇;要么押错了方向,走向了衰落。
一定程度上,布局科技,投资未来,不仅考验了一个公司的魄力、耐力,也考验着公司的前瞻性眼光。
要想从中突围,并非易事。以平安在智能理赔上的投入为例,它用5、6年的时间去开发和实现智能车险理赔,从而积累了6万种不同型号的车辆,超过5百万种不同的部位和不同的受损程度的数据。这种长期投入的,没有一定的财力支持和长期耐心,是不可能做到的。
基业长青、大而不倒,是所公司的追求目标。得益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今天单个公司的规模已经超越了此前的任何一个时代。《财富》的数据显示,中国500强的总收入达到45.5万亿元,占2018年中国GDP的50%以上,入围营收达到162.38亿元,两年前此门槛才首次突破百亿。
当企业发展至犹如国家经济体规模,比拼的不再仅仅是其商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治理能力,以及对未来的前瞻能力和科技创新力。
《规模》一书的作者杰弗里·韦斯特认为,对于公司来说,它处于城市那样的无限潜力发展和生物体那样的有限发展之间。至今,仍没有人知道,是什么明确的力量在推动公司发展的越来越大,也没有什么明确的限制能够确定公司的寿命。
关于公司能够做多大的规模,可以蓬勃发展多少年,仍处在探索阶段。而能够给出答案的,只有像平安、华为这样身在其中的,不断探索的公司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