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全国一张卷不是不敢是不平等北京学生卡优惠多少
一年一度高考季。又到了很多人高呼“平等”“全国一张卷”的时候了。甚至,在他们眼里,北京的卷子最简单,北京能上清北的孩子如果参加全国一张卷高考,就没几个能考上清北的了。
对此,作为一个考一代,作为一个长期观察北京乃至全国高考的人,我觉得这些人的说法,非常的幼稚、狭隘、可笑。
清华附中图书馆
一,什么是平等?为什么没办法做到他们所说的“平等”?
全国一张卷,就是平等吗?不,这肯定不是平等。为什么不平等?
1,教育资源不均衡
全国来看,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差距太大了,所谓的全国一张卷,就是对偏远地区的不平等。在学生智力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师资力量就成了影响分数的绝对因素,所谓“名师出高徒”啊。
要看清楚这一点,大家可以把目光集中到广东、深圳。深圳的教育水平在近几年快速崛起,连带着把整个广东的高考都卷得不能再卷了,这一点,广东的家长肯定都深有体会吧。深圳高考成绩的异军突起,是因为什么?一是最近参加高考的且取得优异成绩的这批孩子,绝大多数(我估计85%以上)是1998年后开始落户深圳的高知的子女,基本素质都挺高的。二是,深圳因为经济发展强势,吸引了大批的优秀教师。高徒,名师的结合,那么高考的高分,也就顺理成章了。
录取率排名对比经济指标,很有趣
局部来看,哪怕是在广东省内,其实就已经存在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情况了。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城市,经济实力雄厚,自然就吸引到了文化素质更高的学生家长和水平更好的老师,而其他的地区在这方面,就是处于弱势的。
类似情况,在北京也一样。北京高考的高分,基本上集中于海淀、东西城、朝阳,其他地区就明显的弱,而平谷、门头沟、延庆等地区,则更是差得更远,好像这几个区十年来考上清北的学生,都不到10人。
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今年毕业于某顶级师范大学,数学专业,研究生学历,从春节前就开始在几个北京的高中里进行选择,先是排除了顺义、昌平等区的几个高中,选定了西城某强势高中,选择理由是西城交通方便,工资略高。再然后,她突然签了深圳某高中。我问她为啥要去深圳,她说,深圳那边工资给的相当的多,而且学校还有免费单身宿舍等优惠政策。自始至终,我没听说她要回老家,没听说她考虑过河南、青海。说白了,她当时选西城的高中,是因为这是中国最好的城市,最好的地区;选择深圳的高中,是因为深圳不但发展好,给的钱更多。换谁来选,这都是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选择了吧。
南京某中学招聘信息
我儿子所在学校,那些老师看过去,都是清北北师大的博士硕士,甚至还有一些是从其他地区挖过来的优秀教师。再回想一下,深圳某中学录取的教师名单。试问,那些被录取的高材生,为啥不去昆明呢?
经济决定了人的走向,所以越是经济热点地区,人群的整体素质越高。学生家长的素质高,老师的素质也高。不信,各位找一下各省市学历分布比例看看。
深圳某中学入职教师名单
近来,一直有一个说法,贫苦家庭再难出才子,这是个事实,至于为什么,各位自己想想吧。
所以在全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实行一张卷,根本就不是平等。
2,各地教育偏重点不一样
这个话题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高考不就是几张卷子吗?”非也,非也。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在其他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学习不意味着那几本书和几张卷子。在这些地方,有个说法叫“素质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学习的内容除了语数英,还有绘画、乐器、书法、舞蹈、体育等等内容。你不学?那估计想上个好初中,都难了,因为初中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不是书呆子,而是要全面发展。有必要这样吗?作为一个用这样路子培养孩子的家长来说,我觉得学习这些课外的东西,发展孩子的才艺或者爱好,确实非常有用,真的可以陶冶情操,锻炼孩子的心性。说实话,当今天的我看到儿子可以享受素质教育,就觉得此前吃过的应试教育的一切苦,都值了。当然,如果说到这里,您还是觉得这些课外玩意没用,那你就别看了,我继续说。
上海的孩子在打棒球
还说教育侧重点,说个最明显的,英语。以北京为例,很多小学,从一年级开始就有英语,小学三年级开始有外教课(我儿子学校是这样的),小孩基本上在小学毕业的时候,都过了KET、PET,有5%左右的孩子甚至过了FCE,乃至于更高水平的考试。简单解释一下以上的三个英文简写,这是剑桥英语的考核标准,要通过考试,需要经过听说读写和语法的五门考试,据说FCE有介于大学英语4-6级的水平了。所以,有个梗,说,小学3年级,3000的单词量在海外是够用了,但是在海淀是不够用的。注意,这里说的学英语,不是哑巴英语,而是实用英语。而其他偏远省份,有几个学校配置外教了?
天津某学校外教课,注意,那些孩子,估计三年级吧
这只是北京,而已,上海的英语教育比北京更卷。
我一个朋友,全家北京户口,因为长期在包邮区工作,孩子也是在那边上学的,学习成绩不错,按照老师的说法,985没问题的。今年高考,他本来想把女儿的学籍转回北京,参加高考。稳妥起见,小姑娘找来了北京此前的高考卷子,试了一下,然后就放弃了回京的打算。理由很简单,不对路,尤其是英语,北京有50分的听力和口语,而她所在地区就没怎么练过口语,而且听力难度更高,这姑娘估计自己在英语听力口语上就要被扣30分,而一年的时间,也不够她适应的,所以就放弃回北京高考了。。
还没理解吗?
那咱们来个极端的说法。假设全国一张卷,那英语用北京卷子、北京考法,可以吗?估计,除了上海、深圳等地,其他地区都不会同意吧。用青海的卷子考英语?那北京上海,一大堆的满分,根本拉不开差距,也就没了高考选拔的意义了。
河北某学校
能让北京上海从“素质教育”回退到“应试教育”吗?
不可能。
能让全国都像北上广深一样都实施“素质教育”吗?
不可能。
就算是全国都玩“应试教育”,在北上广深的优势教育资源加持下,偏远地区就不怕吗?
不可能不怕。
所以,综合来看,在目前的实际情况下,高考全国一张卷,是不现实的。
二,北京的孩子真的是没有竞争力吗?
总是有人,用一种看“傻子”的表情说“北京孩子,如果去河南考试,就是废物。”每次看到有人这样说,我都觉得特别好笑,感觉是碰到了井底之蛙。
1,北京卷子简单,就意味着北京学生差?
首先,卷子是不是简单和学生是不是差,没有逻辑关系啊。
今天不努力,明天去隔壁
其次,北京卷子是不是真的简单,这个好像也没办法量化吧。很多人说多少年前,北京参加全国一张卷考试,结果拉的很,这个事实我承认,但是用那几十年前的一个实例来说明现在的情况,这个未免有点勉强了,话说,那个时候,我还没拿到北京户口呢。几十年过去了,整整一代人过去了,北京考生的构成和素质、教育资源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用以前标准来衡量,显然不合适。再说了,北京的教育一直是比较强调“素质”,而不是去一门心思的拼分数,一帮子闲散惯了的人,突然要去适应新模式的考试,不拉才怪。不信,看看江苏吧,从自主命题转到用全国卷,第一年,好像成绩也低于预期吧。
第三,就算北京的卷子简单,也还不至于到了影响北京高考分成选材的目的,那这个简单与否,讨论起来就没啥意义了。
2,北京高考现状如何
北京高考就是全国高考的一个缩影,甚至其惨烈程度,更有甚于全国的形势。
首先,北京高考的成绩分布非常的不均衡,同样都是北京市,东西海朝基本上形成了垄断,高分集中在这几个区里,平均分也是比其他区高出很多。
为啥会这样呢?
第一,东西海朝的基础生源要好于郊县学校。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海淀,那是IT行业、航天、大学、大企业的集中地,无数的从外省进京的考一代落户于此,他们可能是IT精英、是航天工程师、是大学教师、是企业领导,而他们的子女——考二代也就在这里读书了。东西海朝的中学,有的是在小升初阶段,就玩起了跨区点招,有的是在中考后“校额到校”直接拉走其他学校最好的学生。这样的基础再进行加强,你说,东西海朝的生源会差吗?
第二,教育资源好。这几个区的学校,能吸引到最好的教师,年薪20W往上,北京户口,这个诱惑力有多大,就不赘述了吧。
这个不均衡到了什么程度呢?惨烈,骇人听闻。每年的清北名额,除了东西海朝,基本上其他区,就是没有,不是今年没有,是常年没有。而从全国看,哪怕是青海,西藏,每年都有一定的清北名额,可是在北京,延庆、平谷、门头沟等几个区,估计七八年都没一个清北的了。
是不是觉得很熟悉,对啊,这种不均衡,其实放眼全国,或者再聚焦到某省,其实都是可以看得见的。
河南各地,2020年清北录取,也不均衡,为啥?
其次,北京高考到底容易不容易。
这个问题,有两个答案。
如果只看录取率,那北京高考绝对是全国第一容易,因为录取率高啊,本科率高,211率高,985率高。这个不难理解,考生少,本地优质学校多,自然而然,就形成这样的结果了。假设,把北京的TOP10高校搬到山东,那估计山东省立马就成为了高考“甜区”了吧。
但是,如果我们把目光集中到北京前20%的段落上,就会发现,这里可能是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区域了。
每年大量的来自各个省份的精英,落户北京,然后组建家庭,生了孩子,准备高考。几十年积累下来,北京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家庭教育背景极强、家长极端重视教育的考二代群体。而这些人,又绝大部分集中于东西海朝四个区,在这里,不但孩子素质高、教师素质高,家长素质也高,同时,这些吃过教育甜头的考一代,自然而然的就会让自己的子女也接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些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基本上都是顶级规格的。
北京高考,高端区的竞争激烈,是超乎想象的
我举个例子,我儿子学校,海淀六小强之一。我认识的几个家长,清华毕业的建筑师、中科院的博士后、航天院的工程师、媒体公司老板、大律师、大医师、大学教授、
企业财务总监、药品研发专家等等,无一例外的,都不是老北京人,都是大概20年前进京的各地精英。对比可以直接给孩子做物理化学答疑的“科学家”家长来说,我和我老婆,两个本科生,在人家这一群高知面前,真的是抬不起头了。
这不是应届生留京数,只是积分落户的。如果这些人的子女回原籍高考,会如何?
所以,东西海朝,就是高考养蛊区,各地精英的子女,经过强化教育,再进行PK,这个惨烈程度,可见一斑啊。
三,北京学生就不如河南河北吗?
如果,有人说,他们当地孩子整天苦学,那我认同。但是,这不意味着北京孩子就是一直在玩啊。努力程度,都是一样的。在海淀,3,4岁开始学英语的大有人在,初高中500元一节课的补课大有人参加,学生学到十一二点的,也很多。北京的孩子,也在努力。
不同的是,北京更加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不会把孩子固化在书本前。
比如,我儿子学校,现在已经是高一末段了,一周四节课体育,雷打不动,除了体育,还有各种兴趣课,比如书法、摄影、烹饪、戏剧、乐器等等,说某兴趣课被数学老师占用讲题的情况,不存在的。端午节前,我儿子带回家4,5斤在课堂上包好的粽子,到现在还没吃完呢,看来他的点心制作课,真的是在认真上啊。
孩子们都在努力,只是努力的方式和方向,略有不同而已。不能说我家孩子整天语数英,就是努力,而你家孩子上了节钢琴课,就是不努力。
北大附中某分校
至于北京孩子的素质,我还是那个表述,有好的,也有普通的,但是好的比例,或者叫密度,相对其他地区,略高而已。单纯从高考的生源来看,北京有中考将近40%的分流,还有3%左右的孩子直接放弃国内高考,直奔国外大学了。这和国内某所谓高考大省不一样,40%以上的复读生,然后就叫着百万考生,录取率太低,这不就是耍流氓吗?如果那个省把省内一亿多人都报考了,那岂不是能创下最低录取率记录了,岂不是显得国家教育机构对该省更加不公平,显得那个省更加委屈了。这样,有意思吗?
所以,那些说北京孩子素质差的,说如果一张卷北京考生就全完蛋的人,是不是真的想过这些呢?甲,乙同学,当年甲学习就碾压乙,后来甲考上好大学,毕业留京生孩子,而乙留在老家。那么25年后,乙是凭什么就能说出来:“甲的儿子不如乙的儿子呢”?论孩子基本素质,论教育投入,论师资力量,论孩子见识,论努力程度,请问,甲的儿子,哪点是明确的不如乙的儿子呢?
我说的这些,也适用于上海、天津等地。
四,全国一张卷,江浙就能制霸全国?
有这种说法,说江浙自古就是出才子的地方,制霸全国,所以,如果现在全国一张卷,江浙就碾压其他地区,这话语中洋溢着那种高智商的优越感。我不知道,这种自信是来自于哪里?这种要在智商上碾压其他地区的优越感是来自哪里的?
工作中,我接触过很多江浙的人,甚至我还曾经在浙江长期工作过,我确实认同江浙地区的人务实能干,但要说智商高,没有明显的感觉。
明朝进士籍贯统计
那这种优越感来自哪里呢?我这里有一张表,一张图,表格是明朝进士的籍贯分布,图是清朝进士的籍贯分布。哇塞,江浙,确实牛。但你不觉得这个图表内容有点熟悉吗?这个排名其实和当时各省的经济排名基本一致。说白了,江浙,自古就是我国的富庶地区,人间天堂啊,仓廪足,吃饱喝得,才子们才可以吟诗作对,可以安心学习备考。而在其他贫苦地区,老百姓饭都吃不饱,谈什么读书啊。
清朝进士籍贯统计
事实上,自然环境造就的差距可能比这个图表中反映的更大,因为毕竟明朝就有了南北榜,把穷富省份的差距抹平了一些,如果一卷一榜,差距会更大,更加的不平等。
所以,所谓自古以来江浙地区就考试厉害,其实只是一个伪命题,区别不在于智商,只是在于肚子是不是吃饱,而已。江浙地区文风鼎盛、诗书传家优良风气,首要的必要条件是衣食无忧。同样是考中进士,可能江浙的才子可能是家境优渥,十指不沾阳春水,但是对于偏远地区的人来说,读书是在挑水担柴,烧火做饭之后的事情,这难度完全不一样。
陕西某地,孩子们早起上学,跋涉
回头看现在,其实还是一样,经济好的地方,肯定教育水平要高于贫苦地区。那么,收起那些优越感吧,就好比一个城市里长大的孩子,非要去和张桂梅老师教出来的孩子比成绩一样,赢了,并不能说明城市孩子就聪明,况且,还未必赢呢。
有些江浙地区的人,现在也在叫着全国一张卷,目的何在?他们当然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进京的表哥家里有个很厉害的小学霸,绝对很强,但是他还是希望通过全国一张卷,欺负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这就是打着“平等”的旗号,做着最不平等的梦。
五,假设,全国一张卷,会如何?
如果,真的全国一张卷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是河南河北靠人数取胜,还是江浙靠“优良智商”取胜?
首先,这种事情的出现,就是中国教育的倒退,大家必定要回到全国拼分数的时代,分数成了命根子,分数就是一切,北上广深的素质教育探索会戛然而止,体育课,兴趣课会名存实亡,全国的孩子都将投入到高考学习中去,全国一起卷,卷到暗无天日,此前“豆芽菜”“酒瓶底近视眼”等等说法,会再次成为热词。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倒退。
其次,全国一起卷,北上广深的孩子也会投入到应试教育之中,不要以为那些高素质老师只会搞“素质教育”,实际上搞起“题海战术”,中国人就没几个说自己不行的,于是,应试教育就变成了比孩子拼命,比老师拼命,比信息获取了,偏远地区的孩子,在这方面自然就有劣势,同样一套35,南京的家长买起来眉头都不用皱,可是对于贫困地区的人来说,可能这就是三天的伙食费。上海的孩子可以找到外教,直接学英语,可是黑龙江的孩子,能在全省找到几个外教呢?就是最大的不平等,从此以后,名牌大学的名额会被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基本垄断掉,现在西藏、青海每年还有几十个清北的名额,到了那时候,估计就会缩编到几个。教育的天平会完全倾倒。
某东实时价格
你真的以为全国一张卷,北京上海的孩子就完了?错,北京上海的孩子只不过是要更加遭罪,更加无聊的学习而已。倒霉的是那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但,谁,来为他们发声呢?
衡水中学
综上所述,全国一张卷,是不合理,不平等的。相反,目前的高考模式,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当前国情的。正视到全国各省份之间的教育差距,在省内采取多种手段,尽可能的做到省内教育资源均衡。这是对的。全国一盘棋,这棋盘太大了,没法下。但如果聚焦于某省内,这个可调整余地就会大很多。所以,目前按省份来划分高考区块是最合理的办法了。
#高考#
#高考填志愿在即#
#高考与个人命运#
#北京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