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剁手党的终极杀器人寿保险人寿保险保费多少
有句话说的好:“孩子才有对错,成年人只有利弊”。
在投保人寿保险问题上,利弊如何?
省下保费的轻松心情,是否足以抵得过巨额医药费的负担,回避养老金不足的自欺欺人,是否足以用来期盼儿女为自己养老买单的美好憧憬?
生活中绝大多数人都很难很好地克制无端消费的诱惑。
有些人手里有点钱就会得瑟,总想着把它换点什么东西出来,新鲜的、没见过的、衬面子的、重复的,但又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被买回来。就像我们拿着手机,总想在上面干点什么,最后就刷到短视频或者微信“小红点”,耽误了两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其实大多与你何干。一句话:
克制不住上边那些零散的、却无用的碎片化信息。
大多数人分不清楚哪些属于生活“必需”品,每个人对于“必需”的理解都不一样,几乎所有的消费品都划分为精神类的和物质类的,这样就会把原本有限的财富全部消耗殆尽,尤其对于普通家庭更是如此。年轻人是否可以保证“月光”仅仅是满足生活必需后的“月光”?
即时满足,是人的本能也是弱点。而人寿保险是“延迟满足”金融产品的典型代表。
其交易阶段与交付阶段,大概率不在一个阶段。
而交付阶段很可能要延后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甚至终身。但是交付的条件又是绝大多数人一定会碰到的老、病、死。
在当前的理财常识缺乏的背景下(其实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理财常识),寄希望于正确认识人寿保险,把人寿保险排在第一位安排其实很是奢望,尤其对于95、00后而言,他们甚至在面对用人单位时,不愿上养老医疗保险,换成每个月的收入即时消费都好。虽然也未必是消费在房产上,那排在第一位的也至少是汽车——一辆可以延伸自己活动范围的汽车,成为了所有家庭的钟爱。
所以人寿保险长期来看,还得由保险代理人去动员客户投保,从看起来有限的资金当中“挤”出保费,保险市场还将面临着
人寿保险与其他金融投资互相争抢的局面。
生活确实不可能完全按照科学的方式进行,因为人们都有自由意志。不科学的方式养成习惯、不科学的方式内心舒坦、不科学的方式获得虚荣,
在理性和科学的背后,冲动、即时满足,常年霸占了消费原则的头把交椅。
一年一交费的人寿保险保费,并不比零零散散积攒起来的日常消费多。
年末盘点一整年的支出,绝大多数我们不知消费在哪里了,除了吃喝、教育以外,一些物品甚至不知身在何处。
这种对于消费无度的疑似“痛定思痛”,最多持续一天,过后又将回归原态。
“真把一年当中不该消费的钱拿出一小部分,作为首年保费”,都不是所有人能拥有的勇气
,因为其脑海中担心的是第2年第3年以及今后的保费怎么办?
实际上哪有什么怎么办,既然每年还会乱花钱,那自然就是有钱可买。
“好了伤疤忘了疼”,是大多数没有财务规划的人的常态。
只有“强制”和“刚需”,才是真正触及人们认真对待自己财富的动力
,比如机动车强制保险的强制性,女方父母的买房要求和拥有一套属于自己房产的刚需心理。没有强制和刚需,很难让人们形成自愿主动投保。所以绝大多数买了保险的人,才真正地体会到了人寿保险可能是你唯一攒下的个人财产——这一点也只有你在买过保险多年以后,才会意识到。
而那些没有买保险的人也不会因为没买保险就省下了保费预算,结果就是——花在了那些“非刚需”消费品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用品的进一步过剩,
人们对于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界限越来越模糊,或者说对于必需品的范畴也越来越广。
美国年人均消耗品是全世界人均消耗的6倍,但他们依然觉得自己消费的只是生活必需。
实际上,
当打之年的消费控制并不会真正让我们错过什么,该消费什么还是一样不落,然而迟暮之年的大方才是真的坦然。
很多人担心自己有命挣没命花,实际上更应该担心的自己是花多挣少。虽然花钱也是一门手艺,但多数人花钱只是凭喜好、感观,就少了些许对于使用价值的判断,在他们眼里,
被他人看成“拮据”是一种非常不良的消费附加体验——这是极其不成熟的消费心理。
比如,手机要买就买苹果,汽车要买至少也得买马莎拉蒂。你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消费”两个字,能看到的大部分图片都是拿着大包小包、喜笑颜开地迎面走来——人们在获得和拥有的一刹那的满足感瞬间迸发。
遗憾的是这种满足感,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消退,降低为0,等待着他们的是下一次即时消费的体验。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在机场书店看了一些好书(要么是作者牛,要么是出版社牛,要么是书的印刷质量牛,要么是其广告公关牛),而且是新上架原版图书,也不管内容和价格是否适合,关键是要在“
这里买”
,然后拿上飞机,
众目睽睽之下
,在飞行途中畅快淋漓地阅读。但自从下了飞机以后,你就再也没有看过这本书,整本被翻了不到10页,但是在买完这本书、离开这个书店那一刹那的满足感,(在还没有开始阅读之前),
对知识的渴望
已经达到了顶点,那也是这本书发挥使用价值的
唯一的高光时刻
,那就是
炫耀
。买多了以后不看,就变成了收藏,最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藏书”的习惯。
所以,
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当下买完不显山不漏水,但是对未来又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金融产品,极大的考验着人们控制即时满足的能力。
当我国在制度上把保障安排移交给国民个人手里面的时候,我们不能再指望着国家的制度建设重回保障个人后半生的年代,然后在没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未来国家保障的时候骂骂咧咧。
权力和机会交到个人手里,就交过去了,你接不接得住,哪怕掉到地下,这份责任已然在自己身上。那些还没有人寿保险,却已然中年的人们,靠着也许不错的收入、不错的投资能力、不错的人生机遇,有一定的资产或者积蓄,不代表不可以利用保险的杠杆作用,放大这些资产或积蓄——这利用的是
人寿保险的锦上添花
。
而那些人到中年,收入却比较微薄,只是不愿意去面对、去回避未来三四十年的生活境遇的人们,保住现有的、不多的胜利果实,是重中之重,因为更加经受不住任何风吹草动——这利用的是
人寿保险的雪中送炭
。
喜欢,请点赞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