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国际清算银行走向全球化41961至今中国在国外建立了多少家清算银行
支持布雷顿森林体系
1958年,欧洲支付联盟成功地恢复了欧洲的货币可兑换性,这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固定汇率(基于美元和黄金)自由兑换货币,最终在整个西方世界运作。这个系统应该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我调整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全球支持和协调作用。然而,要保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顺利运行,需要大量的国际合作。
国际清算银行在协调中央银行应对这一挑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是在十国集团(10国集团,由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瑞典、联合王国和美国组成,加上瑞士作为联系成员)的框架内。从1961年开始,G10中央银行采取的举措包括建立一个共同的黄金池来干预私人黄金市场(1961-68),建立中央银行的货币互换网络,以及重复的联合货币支持安排(例如,支撑英镑和法国法郎)。这些措施有助于在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时期(“黄金六十年代”)延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寿命,但无法阻止其最终消亡。到1970年代初,美元的价值实际上由市场决定,标志着固定汇率制度的结束,并开启了浮动货币时代。
寻求金融稳定
1970年代的特点不仅是浮动汇率和高通货膨胀,而且是国际金融市场和跨界资金流动的迅速增长。结果,金融稳定问题再次凸显出来。
1974年,德国赫施塔特银行(Bankhaus Herstatt)和美国富兰克林国家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的倒闭凸显了银行对国际活动缺乏有效的银行监管,并促使G10央行行长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82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凸显了资本不足的银行过度暴露于主权风险的危险。
1988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巴塞尔资本协议》,为活跃于国际的银行引入了信用风险衡量框架,成为全球公认的标准。此后,该资本协议在巴塞尔II(2004年)和巴塞尔协议III(2017年)框架中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些标准旨在更好、更透明地衡量国际活跃银行所承担的各种风险,限制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并加强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
除巴塞尔委员会外,其他有助于促进货币和金融稳定的国际清算银行委员会还有:市场委员会(自1964年起)、全球金融体系委员会(CGFS,自1971年起)和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自1990年起)。
通过其经济、货币和金融研究,国际清算银行继续支持巴塞尔委员会和更广泛的中央银行界的工作。国际清算银行还发展成为中央银行之间共享统计信息以及发布全球银行、证券、外汇和衍生品市场统计数据的中心。1999年,金融稳定研究所(FSI)成立,以促进传播监督界所开展的工作,并为世界各地的金融部门监督员提供实践培训。
鉴于国际清算银行自1960年代以来日益发挥的全球作用,这也反映在代表越来越多的中央银行扩大其银行业务上,到1990年代初,很明显,银行的外联和治理模式必须相应地发展。从1994年起,国际清算银行及其董事会的成员分阶段扩大,旨在包括所有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私人持股是国际清算银行基金会的残余,于2001年停止,国际清算银行股份专门保留给中央银行(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球60家中央银行是国际清算银行的股权成员)。
为了表达其对促进全球货币和金融稳定的承诺,国际清算银行在香港特别行政区(1998年)和在墨西哥城(2002年)开设了亚洲及太平洋代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