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你赚了?亏了?巨头还在“秀肌肉”?大环境衰退,做好长期抗战准备-200亿欧元是多少人民币
一降再降!做好长期抗战准备
近日数据显示,2023年1-3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5167.4亿元,同比下降21.4%。
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7.7亿元,同比下降97.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891.2亿元,同比下降54.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总额985.1亿元,同比下降4.8%。
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0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个行业持平,1个行业减亏,28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由盈转亏。其中,汽车制造业下降24.2%,纺织业下降34.0%,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下降54.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下降57.5%,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下降97.1%。
疲软加剧 前景不明朗
美国一季度经济增速回落,消费者需求疲软加剧了美国进口商在去库存方面的困难;德国等欧洲国家也低于预期。外贸出口企业还在等待国外进口端去库存。船公司又面临货量少的问题。当前市场前景不明朗,目前很多企业表示只能一季一季的观察,不少企业都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今年下半年美国进口需求进一步下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这对整个经济来说是一个可怕的迹象。
01
巴斯夫
销售额为200亿欧元,同比下降13.4%
巴斯夫集团一季度销售额为2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522亿元),相比去年一季度减少31亿欧元,同比下降13.4%,其主要原因是几乎所有的业务领域均受到需求疲软的影响,导致销量下滑。不计特殊项目的息税前收益1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同比下降31.5%,这主要由于化学品和材料业务领域的盈利大幅下降。巴斯夫2022年销量额为873亿欧元,同比增长11.1%。
02
科思创
销售额同比下降20.1%至37亿欧元
2023年第一季度,主要受销量和销售价格下滑影响,科思创集团销售额同比下降20.1%至37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81亿元),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受销量和利润率下降影响,同比降低64.5%至2.8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1亿元),但远超企业和市场预期。科思创2022年销售额为180亿欧元,同比上涨13%。
这一积极发展势头表明科思创正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企业将继续坚定地聚焦可持续增长,与客户的成功合作以及效率。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向实现全面循环的愿景迈进。在成本降低和利润率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企业看到了今年接下来的积极势头。
03
陶氏
净销售额下降22%至119亿美元
净销售额为119亿美元,同比下降22%,所有运营板块均有下滑,主要原因是全球经济活动放缓。陶氏2022年实现净销售额569亿美元,同比下降3.45%。
展望2023年剩余时间,陶氏化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强调了陶氏的消减运营和成本行动,以应对通胀上升对消费者需求和全球经济活动疲软的影响。企业将保持灵活性,随着市场的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
04
万华化学
一季度公司下游需求环比显著提升
万华化学2022年年报及2023年一季报显示,公司2022年实现营收、归母净利润1655.65、162.34亿元,同比+13.76%、-34.14%。一季度公司下游需求环比显著提升,实现营业收入419.39亿元,同比增长0.37%;实现归母净利润40.53亿元,同比下降24.58%,业绩超预期,业绩下降主要是受全球大宗原材料和能源价格高位持续性影响。
公司正重塑行业格局。伴随着高性能产品研发持续发力,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全面推进,公司盈利有望逐步回升。
05
伊士曼化工
销售收入下滑11%
销售收入下滑11%,原因在于销量/产品组合下降9%,业务剥离带来6%的不利影响,再加上汇率产生了2%的不利影响,但6%的售价上调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些不利影响。
06
宣伟
净销售额增长8.9%至54.4亿美元
宣伟第一季度合并净销售额增长8.9%,达到54.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75亿元),净利润达4.7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亿元),同比增长28.6%,企业在美国和加拿大开业超过12个月的门店净销售额增长了14.2%。
宣伟表示,下半年市场需求环境将比较艰难。虽然第一季度表现强劲,但它也是一个季节性较小的季度,企业对全年的展望目前保持不变,预计全年业绩将下降中等个位数百分比或与去年持平。
07
PPG
净利润暴增1367%至2.64亿美元
PPG一季度实现创纪录的净销售额4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02亿元),同比增长2%;净利润暴增1367%至2.6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亿元);在销售价格上涨的带动下,企业有机销售额较上年增长5%以上。供应中断缓解,生产经营改善,经营性现金流同比增长约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
无论是企业业绩增长,还是企业业绩下滑,在目前这种存量,甚至减量的市场环境中,你多吃一口,就意味着着别人少吃一口,消费降级已成为大趋势,未来的行业竞争将会更加白热化,唯有增加门槛厚度,提升品牌溢价,才是未来利于不败的核心。